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刀郎发新歌,网友为什么要跑去骂那英?

京港台:2023-7-28 11:41| 来源:凤凰周刊 | 评论( 10 )  | 我来说几句


刀郎发新歌,网友为什么要跑去骂那英?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文/凯斯

  没想到,在2023年的热搜榜上,居然还能看到“刀郎”这两个字。

  事情是这样的:

  歌手刀郎最近发了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有首歌名叫《罗刹海市》,在网上,大家纷纷狂热地对着这首歌词做阅读理解。

  

  有人觉得,这首歌表面上说的是《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但他真正要讥讽的,是社会上一些黑白颠倒的现象。

  有人从这首歌里那句“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出发,认为刀郎是在用《罗刹海市》讲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还有比较离谱的,说这首歌反映了时下国际的大形势,刀郎完全是用国际大视野在做音乐。

  

  但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解读,还是将《罗刹海市》,视作是是刀郎对娱乐圈的复仇。

  网友分析,说刀郎是借此歌来暗怼当年瞧不起他,甚至联合起来打压他的那些音乐圈大咖们,突出一个“骂人不带脏字”。

  所以,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往事又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再度泛起涟漪?

  

  围攻光明顶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2004年。

  在那一年,一个名叫罗林的名不见经传的33岁四川歌手,以刀郎为艺名,发行了他的新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

  

  而这张专辑在几乎零宣发的状况下,狂卖了270万张。

  这个数据有多恐怖?

  同样在2004年,蔡依林的《城堡》,全亚洲的总销量是150万张,而杨坤两张专辑加在一起,也一共只卖了200万张。

  

  并且,据当时一位给《2002》做发行的公司高管估算,如果把盗版都算上,那么这张专辑的总销量,很可能已经突破了1000万。

  毫无疑问,仿佛在一夜之间,刀郎一下子就红得发紫:

  他在2005年的福布斯名人榜里位居13名,年收入高达1200万元,各大唱片公司都抢着与他签约,连张艺谋都把他请到了电影《十面埋伏》首映式的现场献唱,一时间风头无两。

  

  许多媒体都把刀郎的走红,称作为“刀郎现象”。

  然而在2004年的华语音乐圈内,却并没有多少人认可刀郎。

  当被媒体问及“如何看待今年爆火的新人刀郎”时,当时许多歌星的回应,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四个字:

  “刀郎,不行!”

  

  这其中,有些歌星说得还算温和。

  像朴树就说,自己虽“谈不上欣赏”,但觉得“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的音乐存在”。

  刘欢则表示,“我并不愿意去评价别人,我想如果他(刀郎)的歌有人喜欢,那么他就有他存在的价值”。

  而有些歌星,那就直接开怼了:“这哪是搞音乐,这是搞传销”。

  

  汪峰认为,“刀郎的成功全是拜媒体所赐,如果没有恶炒,他根本不会有如今的虚假繁荣。”

  而杨坤则说得更狠,“他(刀郎)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

  据坊间流传,这些歌手里和刀郎宿怨最深的人就是那英。

  2010年评选“乐坛十年影响力歌手”时,评审团主席那英曾力阻刀郎入选。

  因为她认为:“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观点”。

  

  〓关于那英到底还说了刀郎啥,网络上众说纷纭,大伙可以自行鉴别

  “但说销量呢,我又闭嘴了,我们没有人能卖得过他,但我们不能只看销量。”

  当时说这一席话的那英肯定没想到,二十年后她的评论区会因此被网友攻陷,冲了300多万条评论。

  

  〓如今的那英社交媒体评论区

  然而在当时,不只是歌星,几乎整个华语音乐圈,都相当不待见刀郎。

  有个乐评人就说,刀郎的音乐“怪腔怪调”,让他“从生理上讨厌”,并且如果他在饭店里听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就会当场让老板把歌“调小一点”。

  高晓松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他在某档音乐节目做评委,如果选手唱刀郎的歌,那么他就会有大概率将其直淘汰掉。

  

  而当被问及到底因为什么而反感刀郎时,这些音乐人给出的答案则是:

  “刀郎,太土了。”

  

  土,怎么了?

  刀郎的歌土嘛?

  平心而论,如果只看他那张《2002年的第一次雪》,那可能确实“土”。

  编曲和混音乏善可陈,歌词写的也直白得像土味情话,好不容易用了一些新疆的民族音乐元素,还被当地人揶揄说“根本就不懂我们”。

  

  有关刀郎的“土”,最好的一个佐证就是李宗盛。

  有网友说,李宗盛会给刀郎做那张《喀什噶尔胡杨》,就是对刀郎艺术性的最大认可。

  但李宗盛对刀郎,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后来对李剑青那样的“样本观察”。

  大哥的原话是:“我没看好他,为他做专辑只是觉得这个案子有趣......刀郎的音乐很粗糙,只是一个小样。但他的嗓子还行,唱得挺有特色。”

  并且刀郎后来也在采访中感叹,说跟着大哥做音乐后,他才发现“在编曲上,我的很多方式都比较原始”。

  

  然而问题在于:

  土,又怎么了?编曲不优秀,制作不精良,又怎么了?

  不夸张地说,刀郎之所以能在2004年火遍大江南北,靠的恰恰就是他最真挚的“土”。

  其实在一开始,《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全国经销商,也想走传统的唱片宣发的那种“高大上”的途径。

  

  结果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当时唱片消费最核心的城市,对这张专辑也是完全不感冒。而全国几百个电台DJ,也根本没有人愿意放什么《冲动的惩罚》。

  换句话说,那些当时的音乐KOL,没有人看好这张“毫无品味”的专辑。

  无奈,经销商只好退而求其次。

  他们跑到青岛的闹市区,让音像店的店员每天按时放一段时间《2002》,跑到广州的理发店,免费给他们发专辑,只求他们能在剪头时拿这个当背景音乐。

  

  而这,起到了奇效。

  刀郎的音乐开始出现在小饭馆里,出现在出租车里,出现在无数中小城市街头巷尾的大音响里。

  直白的歌词,浅显易懂,配合着高亢的嗓音,击中了无数人对于情爱最朴素的理解:

  她用了“火火的嘴唇”,那我们自然就要在“在午夜里无尽的消魂”;我闻到她身上“香味”,那难免就会在“在冰与火的情欲中挣扎徘徊”......

  在当时那些为了“格调”而将爱情无限“修辞”化,遮遮掩掩表达的中文歌词里,刀郎这一番直抒胸臆的大白话,确实俘获了无数普通听众的心。

  

  有人叫刀郎“21世纪的王洛宾”,央视主持人阿丘也说:

  “我不是什么乐评人,刀郎为什么会火,我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只觉得听他的歌不累,不像现在有些歌老爱绕弯。”

  于是,星星之火开始燎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走进音像店,询问有没有《2002》卖,在最巅峰的时候,经销商每周需要向全国各地发20万张专辑。

  而直到此刻,北京和上海的音像店才后知后觉地注意到了刀郎的存在,才意识到原来乐坛出了这么个人物。

  刀郎的这张专辑,属于是“农村包围城市”了。

  而《2002》的成功,也让当时高高在上的唱片工业突然意识到:

  他们所制作的那些所谓的音乐精品,和老百姓真正喜欢的东西,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刀郎不是音乐科班出身,早期没有大的唱片公司愿意签他,更没有圈内的大佬乐意带他。

  他能在2004年爆火,真的就是因为普罗大众对他的喜爱。

  高晓松将这一切,称之为音乐产业“士大夫阶层”的失败,他当年的阐释相当精准:

  “(音乐)从业人员属于士大夫,排挤那些非大学出身的人,我们企图以精良的制作引导大众,刀郎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种引领的失败和社会的可笑。所谓唱片业的核心挺霸道的,我们把持话语权太久了,可实际上没人派我们把持。”

  

  而唱片工业对音乐消费者的俯视,一向如此。

  在刀郎之前,任贤齐的《心太软》,就因为传唱度过高,买菜大妈都会唱上两句,而被媒体戏称为“菜市场音乐”。

  但还是那句话,难道买菜大妈听的音乐,就不叫好音乐了?

  

  所以说,刀郎成功的本身,其实就是对所谓“好音乐”解释权的一种冲击和撼动。

  而这种冲击与撼动,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刀郎的“复仇”为何这么火?

  在《罗刹海市》大火后,无数网友便占领了那英和杨坤等歌手的评论区。

  甚至连歌手们早年间的一些轶事,也被网友给挖了出来,大加嘲讽。

  事情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场群体的狂欢。

  但大家为什么会对这波刀郎的复仇如此上心?

  网友们是闲得慌吗?要纷纷赶赴评论区,为素不相识的刀郎伸张正义?

  不是。

  而是大多数人在这出刀郎时隔二十年的复仇爽剧里,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普通人过一辈子,在漫漫人生路上又何曾没有遭受过来自“权威”“上位者”“成功者”的打压?又听过多少句来自外界的刻意否定:你不行、你就是垃圾、你能力虽然强,但升职加薪轮不到你……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刀郎一样上演一出精彩的反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刹海市》并不是刀郎的“复仇”,而是万千被打压,被俯视的普通人的“复仇”。

  这一切,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近年来火爆的一系列复仇爽剧。

  从赘婿到九转大肠,再到《黑暗荣耀》和这一次的《罗刹海市》,每一波来自下位者、普通人、被欺负的人的复仇,都能够在网络上激起了一轮新的热潮。

  

  日常生活欠普通人的正义,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终于得到了伸张和发泄。

  我们再回到音乐本身。

  当年刀郎遭到音乐界人士围攻,那个唱片时代被少数精英和权威所掌控,由他们来定义“什么是好音乐”的音乐圈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欢迎来到去中心化的时代。

  推荐算法已经完全接管了曾经的乐坛权威,由精英小圈子所引导的统一品味,变成了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每日推荐歌单”,每一种类型的音乐最终都会抵达欣赏它的人群。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再有资格来教育你什么是高雅,大家会自己用脚投票,用点击量来筛选出真正的大众流行音乐。

  算法和数据,公平且诚实。

  而这种群体的选择本身,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令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获得了一份日常生活中稀有的掌控感。

  音乐界众口一词说刀郎没品味,大家就偏要从刀郎的歌词里,品咂出万千韵味和无穷的指向,甚至将他奉为当代哲人。

  那英说刀郎不行,大家就要一起在网络上叱咤风云,攻陷那英的评论区。

  在刀郎复仇爽剧背后的实质,是算法时代精英的失落、大众的狂欢。

  当平民掌握话语权,同样曾被冠以土味的凤凰传奇,也重新翻红;

  而杨坤说《惊雷》这歌恶心时,演唱者MC六道也有底气,能和他怼得有来有回。

  

  刀郎当年那样“销量高而不受尊重“的故事将不复存在,因为哪怕以往被视为严肃歌手的创作者,也都在纷纷向流量伸出橄榄枝。

  

  此时大家再回看刀郎,就会发现,他反而成了那个领先于华语音乐圈版本的存在。

  因为早在20多年前,他的那张《2002》,就已经在发售后掀起了一场媒体口中的“新平民音乐运动”。

  但不得不提的是,网络上关于那英对刀郎的嘲讽,其实刀郎本人也曾辟谣过:一些说法其实是空穴来风。

  

  这一次,刀郎本人或许也从未真的想过要用一首《罗刹海市》来实现自己的“复仇”。

  因为领先行业二十年的刀郎,其实早已放弃了“短平快”的流量歌曲,追求起了下一种精神境界。

  早在2020年,刀郎就已经回到了华语乐坛发专辑。

  先是《弹词话本》,将江南的苏州评弹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兼具了实验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气质;

  接着是《如是我闻》,直接把《金刚经》给重新编曲演唱了一遍;

  之后就是涵盖庞杂音乐元素的《世间的每个人》,以及结合聊斋文本和民间曲牌的《山歌寥哉》......

  这几张专辑都相当有匠气,在乐迷群体里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再也没人会把刀郎和“土”和“烂俗”挂钩了。

  但同样,他的这些高质量的创作,也很难再获得像当年《西海情歌》和《2002年第一场雪》那样的传唱度。

  只有《罗刹海市》,成了那个出圈的例外。

  大概也许是只有这首歌,会让许多人在2023年的今天,依然会再一次回想起:

  二十年前,曾有一个草根,曾用他最直白的音乐,征服了无数最普通的听众,给当时那些高高在上的华语乐坛上位者,一记强烈的,来自民间的震撼。

  他的名字,叫做刀郎。

相关专题:刀郎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03: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