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外国人住套房中国人挤标间 媚外能救中国斯诺克?

京港台:2023-8-9 04:13| 来源:腾讯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外国人住套房中国人挤标间 媚外能救中国斯诺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23斯诺克CBSA中国巡回赛8月5日在贵州黄果树景区圆满落幕,扣人心弦的精彩赛事和充满热情的球迷,也让“斯诺克热”在贵州安顺不断升温。

  但在赛事结束之后,国人球手袁思俊连续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愤怒地指责中巡赛的主办方对待中外选手的双标待遇,给予外国选手的待遇远远地超过了中国选手——而他的观点也获得了其他大部分中国旅英球员的支持。

  

  袁思俊愤怒指责赛事主办方区别对待中外选手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闹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呢?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01贫穷的斯诺克

  首先,大家应该意识到,斯诺克其实是一项非常小众的运动,而在当今的大转播时代,小众就意味着缺乏观众和转播市场,收入自然也就上不去。

  根据世界职业比利与斯诺克协会(WPBSA)给出的赛事数据,每年斯诺克所有大大小小的25个重量级比赛全部都加在一起,总奖金池大概也只有1000万英镑多点。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网球。

  足够斯诺克全年比赛所用的1000多万的奖金池,仅仅只够网球办上一站普通的世界巡回赛而已。

  而去年温网单打四强的奖金就高达53.5万英镑,几乎约等于2022年斯诺克总奖金收入最高的马克·艾伦过去一整年的比赛收入。

  即便是在温网中惨遭“一轮游”,也能获得5万英镑的收入——去年只有32位斯诺克球员的总奖金超过这一数字。

  

  斯诺克巨星奥沙利文也多次指责斯诺克赛事奖金少

  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普通斯诺克选手,连养活自己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02在困境中坚持的斯诺克“英漂”

  正是由于斯诺克的过于小众,以至于只有项目发源地的英国,才拥有着远超世界其他地方的训练环境、训练水平又或者是教练。

  虽然当前中国的斯诺克运动正蓬勃发展,不管是球员水平还是受众市场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但比起英国来,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就连丁俊晖建立的斯诺克学院,选址也订在了英国的谢菲尔德。

  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斯诺克水平,就只有当“英漂”,而事实也证明了,中国的旅英球员代表着中国斯诺克的最高水平,丁俊晖、梁文博、赵心童、颜丙涛,这些近年来曾经获得过冠军的斯诺克选手,全部都是“英漂”。

  但正如前文所说,斯诺克的比赛奖金相当贫瘠,再加上英国物价相对较高,除非是极为顶尖的球手,否则根本不可能靠比赛奖金来支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开销。

  所以,这些斯诺克的中国“英漂”们,几乎都是靠着对未来冠军的梦想在支持。曾经有媒体采访过这个群体,别看他们在球场上光鲜亮丽,但事实上,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选手——普遍背负着不菲的债务,甚至有人的银行账户里连三位数都没有。

  

  斯诺克的中国“英漂”们

  一边是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年复一年靠着微薄希望之光的坚持,而另一边是现实生活的困顿,这也导致了旅英球员群体中的不少年轻人在梁文博和李行这两位“英漂”前辈的教唆下,走上了邪路——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今年6月的斯诺克赌球窝案调查,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

  总而言之,中国的斯诺克旅英球员,水平相当出色,但在真正成名之前,收入状况却普遍偏低,极度渴望成功来证明自己。

  03待遇差别引爆愤怒

  只有在理解了斯诺克运动员普遍偏低的收入水平以及中国旅英球手的生存困境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此次黄果树巡回赛的主办方究竟在哪些地方搞砸了。

  据悉,此次黄果树斯诺克中巡赛的65名球员当中,有8位外籍斯诺克选手和7位中国旅英选手。

  8名外籍球手是亨德利、希金斯、马克·威廉姆斯、特鲁姆普、马克·艾伦,威尔逊、瑞恩·戴和利索夫斯基,他们8人一共可以拿到总计240万元的出场费,享受到6000元每夜的高级豪华套房,免费的黄果树景区旅游,免费的大巴车,专门的雨伞,以及专门的安保措施。

  

  袁思俊微博表达不满

  如此优渥的条件,也难怪特鲁姆普多次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晒出本次的梦幻旅程,并高兴地表示“黄果树很棒、球迷很棒,期待明年再来!”

  而7名旅英球手周跃龙、肖国栋、曹宇鹏、袁思俊、张安达、马海龙和刘宏宇,却只能和国内的其他参赛选手一样,不仅要自己掏钱参加比赛,还要缴纳500人民币(专题)的入场费,甚至还要给两个人一个标准间。

  刚开始参赛时的周跃龙,还对记者笑道,能够回国参赛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毕竟,以“英漂”们的收入水准,想要买一张返程机票,也要再三斟酌。

  但在与外籍球手们的待遇两相对比之下,心生怨愤,也是自然而然。

  04被辜负的乡土情怀与中巡赛的未来

  旅英球员常年背井离乡,为了梦想苦苦坚持,最渴望得到的就是认同和尊重,而他们对于中国巡回赛的支持,甚至是带着某种乡土情怀的。

  但令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是,明明在国外参加任何斯诺克赛事,都没有遭遇过如此苛刻的双标对待——哪怕是去年被丁俊晖狠狠吐槽过的苏格兰公开赛,当时的赛事主办方也是平等地苛刻对待每一名参赛选手……

  多年来在异国他乡漂泊学艺,结果反倒是回到祖国家乡之后,遭遇到职业生涯里从未经历过的双标对待,这谁又不会感到寒心?

  正如袁思俊在自己所说的,“我们之所以回来参赛,奖金只是少部分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想要支持中国斯诺克的发展。”

  “贵州第一次办比赛,支援我们国家的职业联赛,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这种情况,实在让人心疼,我们不要求特殊待遇,也不抵触外国球员,只要求公平公正。”

  本次中巡赛投入了数百万的资金,其中过半花费在了外籍选手的身上,总奖金额的70万又被他们拿去了50万,剩下再让旅英球员和国内60多名业余球员瓜分。

  

  特鲁姆普夺得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冠军

  但是花费了如此大的代价请来的外籍明星选手,却并没有带动比赛现场上座率的提升,这个钱花得到底值不值,恐怕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作为一项小众运动,斯诺克的比赛应当怎么去办和怎么去推广,其实是整个斯诺克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想要真正在中国推广斯诺克,必然离不开作为中坚力量的优质本土选手,而如果连本土选手的基本生活待遇保障都做不到的话,斯诺克这项运动,又怎么去推广,怎么去普及?

  就像本次黄果树中巡赛这样,极少数人拿走大部分收益,而绝大多数人只能吃残羹冷炙——这样的景况,对于任何一项运动来说,都绝对称不上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模式。

  旅英球员们此次愤怒情绪的爆发,其实只是斯诺克这项小众运动一直以来的痼疾的又一次爆发显现而已,但这也足以提醒到国内的斯诺克赛事主办方和相关团体,需要去找到一种更为适合所有参赛球手的利益分配模式以达到“共赢”,这才是中国斯诺克未来的发展方向。

  05“洋大人至上”可休矣

  过去,我们国家因为历史的原因,发展落后于世界,难免会在产生“慕强”的想法,觉得国外的都是先进的、正确的,这种思想也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就连李连杰这样在华语影史上留名的功夫皇帝,当年在《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的情况下,去香港(专题)拍片,也只能吃普通的盒饭,拿低廉的工资——而大家当时对这样的事情也习以为常。

  还有不少社会新闻当中,凡是引发了涉外争议的事件,往往也要宁愿委屈自己人,也要维护外国人,哪怕时至今日,帮外国人找手机找单车找学伴的现代滑稽新闻段子,也依然层出不穷。

  但今日的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已经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一极,大部分国人在面对外国人时,不再低三下四,以更平等的姿态和更包容的胸怀进行对外交流,反而更能获得对方的赞赏。

  众所周知,前斯诺克掌门人巴里赫恩曾断言:斯诺克的未来在中国。

  

  斯诺克的未来在中国

  作为全球斯诺克的第二大市场,赛事主办方就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像这样,对外籍选手进行无理由无原则的一昧迎合。

  体育本是最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活动,平等是其最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了“洋大人”的开心而搞出如此巨大的待遇差别,不但做坏了赛事的口碑,更是在严重损伤赛事的未来根基。

  希望满脑子的“洋大人”思想的本次赛事主办方,能够好好地去反思这些个问题——英国球员是不是真的比中国球员高人一等?中巡赛想要扎根中国,促进中国斯诺克的发展,需要的到底是中国球员,还是来自大洋彼岸的英国人?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体育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8 01: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