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夏威夷山火遇难者身份确认或需时数年 为什么?

京港台:2023-8-16 22:01| 来源:BBC中文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夏威夷山火遇难者身份确认或需时数年 为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场毁灭性的野火席卷毛伊岛(Maui,茂宜岛)已将近一周,真正的死亡人数仍然未明确。

  约1300名失踪人士的家属正焦急等待着,寻尸犬则在搜寻这片被烧成黑色的灾难地区。

  已确认的死亡人数为101人,预计将会持续上升。夏威夷州州长乔什·格林(Josh Green)在周一(8月14日)表示,可能需要长达10天的时间才能得出准确数字,而调查人员找到的“可能是每天约10到20人,直到任务结束”。

  据夏威夷紧急事务管理局(Hawaii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的传播主任亚当·温特劳布(Adam Weintraub)称,截至8月15日,只有三具尸体已被确认身份。

  遇难者身份鉴定专家向BBC表示,要给毛伊岛余下的罹难者对上名字,可能需时数月甚至数年。

  考虑到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许多遗骸可能所处的状态,无论是寻找还是确认受害者身价都是艰巨的任务——紧急工作人员还形容为“极需要运气”。

  周一,毛伊县警察局长约翰·佩勒蒂尔(John Pelletier)就实地情况的严酷作了描述。他告诉记者们:“你脱下衣服时,附在上面的不仅仅是灰尘,而是我们的亲人。”

  “复杂的部分在于收集,”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医分子生物学副教授达尼埃里·波迪尼(Daniele Podini)说。

  “找到合适的样本,辨认亲属,为所有失踪人员亲属建立数据库,然后将样本结果与数据库进行比对……是要一切事情的综合运作。”

  渥太华大学的病理学和实验医学教授克里斯·米罗伊(Chris Milroy)表示,以夏威夷的情况来看,很多科学操作可能会因为该地区的破坏程度而变得复杂。

  “(因为)发生了火灾,民事服务中断,你可能拿不到牙科纪录。有些纪录也可能在火灾中被毁了,”米罗伊说——他曾与英国警方及巴尔干地区战争罪行调查人员合作开展法医调查工作——“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方法可能行不通了。”

  他还表示,高温可能会破坏一些遇难者的指纹。能让调查人员将一个人与医疗设备——比如人工髋关节或心脏起搏器等——进行匹配的任何文件,以及各种可以进行DNA采样的物品,也都可能遭遇同样的情况。

  “你主要关注的很可能就是DNA,”他说,“但你还需要可供比对的人。但即使那样,也可能出现例如兄弟都死去了的情况。你可以证明他们是亲属,但你没有办法确定兄弟俩谁是谁,除非你有其他的环境证据。”

  根据亲属的肉眼辨认身份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通过遗骸附近发现的提包或钱包等个人物品来辨认也一样行不通。

  “问题是物件可能混合,遗骸也可能是碎片,”米罗伊说,“而且因为大多数人(遗体)很可能被烧坏,可能会出现一个亲属走进去,因过程中太过崩溃以至于说是,但其实不是真的。所以科学方法还是更优选择。”

  经过专门训练的寻尸犬在搜寻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狗能够在不增加破坏的情况下在废墟中穿行,并利用敏锐的嗅觉寻找人体遗骸——包括那些已经被烧成灰烬、肉眼难以察觉的遗骸。

  虽然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已经另外派出20只寻尸犬已到该区域,但是由于高温和需要休息时段,牠们每天可工作的时间受到限制。

  虽然夏威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大火和其他灾难发生后,受害者身份确认方面的长时间延迟并不属罕见。

  例如在2017年,24层高的伦敦格兰菲尔塔(Grenfell Tower)大火之后,调查机构用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对那栋住宅楼中的全部72名遇难者进行身份确认。在目测可见的遗骸从现场被运出之后,调查人员开始使用小毛巾和网状过滤器来寻找更小且难以识别的人体遗骸碎片。

  在美国,2001年的9·11袭击后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中找到的遗骸,身份确认至今仍在进行中。约有40%的遇难者遗骸仍未确认身份。

  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法医科学家迈克·马尔西亚诺(Mike Marciano)表示,联邦和其他州份的资源很可能会对夏威夷的调查有用。

  这可能包括来自美国武装部队DNA鉴定实验室的帮助,该实验室通常负责确认那些可追溯到二战时期的服役军人遗骸。该实验室在邻近奥胡岛上的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Joint Base Pearl Harbor-Hickam)有一座价值8000万美元(62.8万英镑)的设施。

  他表示,即便如此,这仍然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远远不止几个星期,”他说,“我会说要几个月,但一切都取决于资源。”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02: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