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产业政策只做对一半 学者指点如何成全球范本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今日的经济政策似乎是解决林林总总问题的万灵药--要遏止通膨、强化供应链、创造就业,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对抗气候变迁、巩固国家安全,并且准备因应未来形形色色的危机和震撼。尤其现在世界各国似乎正以美国马首是瞻,纷纷彷效华府设法解决上述问题的做法,亦即跟进祭出「产业政策」。
拜登产业政策有两大要素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戈德伯格在金融时报(FT)撰文指出,拜登总统推行的产业政策有两大要素:1.公共投资,藉此协助促进经济的绿化与包容性;2.重新实施「买美国货」政策,附带融资条款,并佐以偏袒美国企业与劳工的贸易与移民(专题)政策,这会降低外国货和外籍人士跨境流入。
支持者宣称,新兴产业政策鼓励公共投资和买美国货,将能协助减轻全球化对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製造业式微、区域发展不均、工资成长停滞、贫富差距扩增等),并且赋权美国劳工。但戈德伯格认为,这种说法只说对一半。
公共投资值得谨慎推动
戈德伯格认为,公共投资若设计得当且谨慎落实,绝对值得尝试推动,只因为过去试图矫正全球化负作用的尝试已告失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协助备受工作外移打击劳工的「贸易调整协助」(TAA),成效不彰令人失望,终致取消。再者,民众需要的不只是收入协助,他们在乎的是有没有好的工作,让他们既有尊严,职涯也有进展可期。
但聚焦产业的公共投资有个明显问题:成效无可预测。有些例子的确成功,例如空中巴士(Airbus)是成功的,台湾(专题)和南韩扶植半导体产业也是。但也有失败的前例,例如已故前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的「大跃进」运动,就很失败。学习曲线可能既长又陡,但除了有助于降低不平等外,潜在利益显然大于风险。
举例来说,瞄准高科技业和可再生能源业,就刺激创新和加速去碳化而言,胜算不错。但另一方面,「买美国货」政策就问题多多,因为关闭美国的边境,不仅无助于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还有碍产业政策达成最值得称许的目标。
戈德伯格举例说,藉产业政策劝阻从中国(目前全球成本最低的太阳能板产国)进口廉价的太阳能板,将拖慢绿能转型脚步,就在美国公共投资设法加速绿能转型的此刻。
偏袒国货做法问题多多 应予捨弃
而且,「买美国货」听起来或许很爱国,却会造成国内不平等恶化。美国企业有的受到贸易限制,有的享有优惠待遇,都将导致价格上涨,使通膨更难控制下来,并且对最贫穷的美国人伤害最深。况且,若不扩大引进移民,看不出会有为数充足、且身怀适当技术的劳工,足以落实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公共投资计画。
再放眼全球,「买美国货」妨碍国际合作,就在最需要国际合作的时刻。这个政策也会抑制经济成长,并有碍低收入国家降低贫穷,导致数十年来在改善全球不平等方面好不容易获致的进展放缓,或戛然而止。
那么,现在需要的是什么?
产业政策如何调整才适宜?
戈德伯格认为,产业政策要达到宏大的目标,「公共投资」就必须视地点而定、谨慎对准目标,并且需要国际协调。至于「买美国货」这类政策,不该是重点,与其运用产业政策作为封闭国界的藉口,倒不如聚焦于如何把公共投资带来的利益最大化、风险极小化。
结论是:美国产业政策的两大元素目标各不相同,容易产生困扰。在成为全球彷效的榜样之前,必须先调整一下:第一个要素须谨慎过滤,第二个则宜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