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多位美国记者谈在中国从业环境的变化

京港台:2023-8-30 05:44| 来源:自由亚洲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多位美国记者谈在中国从业环境的变化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民间组织亚洲协会北加州分会于8月28日举行了名为《风云变幻:报道中国的不断变化》(Shifting Landscapes: the Changing Face of Reporting on China)的线上讨论会。多位美国记者在会上讨论了近年来随着美中关系的紧张,他们在华从业环境的变化。

  习近平时代 中国当局对外国记者更不信任

  曾为多家媒体工作,在中国进行了多年新闻报道的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副主任马洁涛(Mary Kay Magistad), 在会上谈到了外国记者近年来在中国受到的限制。她说:“过去十年来,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节奏。对外国记者更加不信任,限制更多,监视更多,拒绝采访更多。对于大多数或至少是许多外国记者来说,尤其是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外国记者受到的限制,比我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报道以来所知的任何时候都多。”

  她分析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说道:“习近平对中国国内记者说过,他们的工作就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他和中国共产党还希望外国记者只讲述党想说的故事,或至少不讲述党不希望讲的故事。”

  她也认为,近年美中关系的紧张对这种局势的形成也起了作用,并举了近年来的一系列相关事例。例如,中国当局在2020年吊销了三名美国《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的记者证,美国政府则对五家中国官媒在美记者人数进行限制,将人数减少了约40%。此后,中国政府又进行了报复行动,对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在华记者进行了驱逐。

  今日中国与1980年代对外国记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北京记者站站长史砚华(Ann Scott Tyson)在会上回忆了她于1980年代中期前往中国做记者时的经历。她表示在那个时候,外国记者在中国是一种信息渠道。她回忆当时的情形说:“人们真的很兴奋并渴望与人交流,分享他们的故事。甚至有人向我倾诉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因为当时中国人内部充满了不信任,他们自己的社会中发生了太多背叛。当时,我能够广泛采访地方官员和高级官员。我们参加新闻发布会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们都会在场。”

  她表示,那时候的中国刚刚走出了文革,开始了改革,但现在大多数东西已经转向、中国改革肯定已经停滞不前。中国目前非常注重国家安全,在三年的新冠防疫封控期间,中国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但在中国的封控解除后,随着外国记者目前又可以前往中国各地,她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陕北农村之行。她描述了当地居民对她的态度,说道:“普通中国人很热情好客,我遇到的敌意几乎为零。当人们发现我是美国人时,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说我们的政府有他们的问题,但这不会影响到我们。所以这一方面真的很好。”

  不过,她也提到,在她进行陕北之行的最初阶段,她受到过中国当局的严密跟踪和干扰,这种情况之后逐渐消失了。她认为,这和习近平当时在陕西有关。在今年5月,习近平前往陕西进行了考察。

  在华美国记者谈三年封控之后的社会变化及民众心态

  聚焦中国事务的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记者吴健(John Ruwitch),曾在路透社工作多年。他在会上说,他曾在2019年12月申请赴中国签证,但随着新冠疫情爆发,签证进展缓慢。接着在2020年夏天,美中关系陷入僵局,所有签证都被搁置。在一年多一点之前,他才得以重新入境中国。

  吴健谈到了近来中国的情况,表示“技术的无处不在”对记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让订交通工具的票和使用它们变得容易,但另一方面:“这么说吧,你永远都在某些人的注意范围内,或者说能够在某些人的注意范围内。比如说,坐火车无票旅行意味着,护照是你用来上车的东西。这样,你和那些可以监视你的人之间的距离就大大缩短了。”

  他也谈到了他对中国年轻人的观感,认为地缘政治和政治局势的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情况下使得中国年轻人更有兴趣与外国记者交谈,并认为这些年轻人“生来就拥有比现在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更光明的未来。”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北京记者站站长刘美远(Melinda Liu)则在会上的发言中,提到了她感受到的许多中国民众的心态。她表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三年中,中国的人们都希望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然而在目前封控解除的情况下:“他们走到了隧道的尽头,发现那是另一条隧道,只是稍微大一点,但这条隧道的尽头没有光,这只是一条长长的隧道。我认为这造成了很多心理上的沮丧和抑郁。”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4 21: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