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喷子”一代比一代狠!莫言被举报是间谍

京港台:2023-9-3 03:18| 来源:玖奌杂货铺 | 评论( 26 )  | 我来说几句


“喷子”一代比一代狠!莫言被举报是间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又有人盯上莫言了。这次不是网络围殴,而是直接举报。不是向作协举报,而是打电话向国安部门举报,理由是:怀疑莫言是文化间谍。

  向国安部门举报莫言是间谍?这挺搞笑。

  莫言不过是一个作家,快70岁的老头,他能刺探到什么国家机密情报?

  但有人不认为这是一笑话,在一本正经的打电话举报。

  莫言被攻击,主要“罪状”之一便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还真就曾经发生过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1958年,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凭借《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这次获奖给他带来的不是荣誉,而是一个接踵一个的灾难。

  《日瓦戈医生》原本是一本“关于人类灵魂的纯洁和尊贵的小说”,但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遭到了评论家萨拉夫斯基等人的严厉批判。

  在评论文章《围绕一株毒草的反革命叫嚣》中,萨拉夫斯基称,“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

  很快,帕斯捷尔纳克被开除苏联作协会籍,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有义愤填膺的群众在他的住所周围叫骂,让他“滚出苏联”,并且用石块砸碎他家的窗玻璃。

  压力之下,帕斯捷尔纳克宣布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并致电瑞典科学院:“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经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

  帕斯捷尔纳克写下《诺贝尔奖》一诗,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困惑与痛苦。在诗中,帕斯捷尔纳克这样写道:

  “我算完了,就像被围猎的野兽。”

  “我可到底做了些什么坏事,我是杀人犯,还是无赖、泼皮?我仅仅是迫使全世界的人,为我美好的家乡俄罗斯哭泣。”

  在获得获诺贝尔文学奖一年后的1960年5月30日,饱受攻讦,身心憔悴的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孤独地死去。

  在帕斯捷尔纳克去世20多年以后,苏联开始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1986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了帕斯捷尔纳克文学遗产委员会。1987年,帕斯捷尔纳克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小说《日瓦戈医生》也于1988年公开出版,在帕斯捷尔纳克百年诞辰的1990年出版了他的全集。

  帕斯捷尔纳克是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

  一些人对莫言持续不懈越来越狠的攻击,是想让莫言落得个帕斯捷尔纳克一样的下场吗?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悲哀的莫过于一个民族的文学生命被暴力摧残”。对于那些一门心思想要打倒莫言的人,我很想问一句的是,难道打倒莫言,打倒诺贝尔文学奖,就能让中国的文学创作迎来新的巅峰?

  前几天,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截至2023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规模达10.79亿,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

  我一直以为,有了网络,会开拓人们的视野。但真相也许恰恰相反,互联网并不妨碍一个人坐井观天。甚至,网络时代的坐井观天者,反而会更偏执,他会有更强烈的理由认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网络上的戾气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比如,早期批判莫言的,孔庆东也好,司马南也好,总归还是讲点道理的,他会引经据典讲述一些历史或现实,尽管这个讲述是片面的,是偏颇的。

  但到这新冒出来的网络喷子(暂且叫他们“新生代喷子”吧),几乎完全不讲道理了,而且下手特别狠毒,已经不满足于在网络上围攻,而是要想方设法往死里整,恨不得进行肉体消灭的这种。

  遇上孔庆东、司马南这种,你还可以写文章批驳他。

  但遇上新生代的喷子,你根本就无法反驳,因为他不跟你讲道理,也不需要论据。他像一个复读机似的,讲很多大词,“国家安全”,“文化战士”,“打击丑恶,人人有责”……然后就是各种扣帽子,“公知”、“汉奸”、“卖国贼”、“反贼”、“间谍”……接下来就是以各种理由举报,而且是持续不断不依不饶的举报,不把某一个人或某一个行业干死不罢休的那种。

  即使整不倒你,他也要恶心死你。遇上这种喷子,你几乎没辙。作家王小波就很怕这种不讲道理,“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所以,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

  王小波在文章中说,“我个人认为,无理可讲比尸横遍野更糟;而且,只要到了无理可讲的地步,肯定也要尸横遍野。”(《知识分子的不幸》,载于1996年第2期《东方》杂志)

  也许有读者认为王小波是在危言耸听,但我在看到这句话时,还是心中一凛。 

 

相关专题:间谍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 05:5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