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密谈2天后 王毅立即赶往俄罗斯 有大事相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新闻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凤凰网/深圳卫视
唐驳虎主笔
王毅主任与沙利文在马耳他持续2天的秘密会晤刚结束,外访的下一站就已经确定了。中方日前宣布,应俄方邀请,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将在本周访问俄罗斯,举行中俄第十八轮战略安全磋商。
【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
关于这场访问,首先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王毅此次访问俄罗斯的身份,是中央外办主任,而不是外交部长。因为中俄战略安全磋商的对话等级,要比外长级还高。这次俄方发出访问邀请的,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不是外长拉夫罗夫,因此作为对等,王毅也需要以“中央外办主任”的身份访问俄罗斯,参加对话。
第二,在中方正式宣布该消息前,王毅刚刚结束了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会晤。
与5月份的维也纳会晤一样,此次会晤同样选在了第三国——马耳他举行。两人谈到了台湾(专题)问题、乌克兰危机、亚太局势、半岛局势等热点问题。根据其他的消息,两人还谈到中美元首在11月份举行会面的可能性。
【王毅与沙利文在马耳他举行会晤】
中方在公报中称,王毅与沙利文两天内在马耳他举行了“多轮”会晤,那么想必双方谈了不少东西。那么其中一些涉及俄罗斯的事情,王毅或许会在接下来的中俄战略安全磋商中与俄方进行沟通——有可能是单纯的传话,也有可能是深入的讨论。
第三,大家都知道,俄方上周与朝鲜(专题)领导人举行高层会晤。虽然根据克里姆林宫的说法,俄朝在两国元首会晤后没有签署任何协议,包括外界猜测比较多的军事技术合作,但双方肯定也谈了不少东西,达成了不少共识。那么其中是否会有中方感兴趣的话题,俄方是否会通过此次高层会晤的机会,与中方同步一些敏感的信息?当然,我们对此只能进行一些有限的猜想。
当然,本轮中俄战略安全磋商的最大背景,还是俄乌冲突的长期化。最近一段时间,俄乌双方都是释放出明确信号,称自己做好了“打长期战争的准备”,而这并不符合中方“两国应尽快停火”的呼吁。
【至少在冬天之前,乌克兰的反攻不会停止】
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周在出席东方经济论坛时明确表示,乌克兰毫无和谈诚意,俄罗斯已经准备迎接“长期战争”;而在上个月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有过相似的表态,称“乌克兰可能会效仿以色列(专题),把伤亡降到最低的同时,与俄罗斯进行长期战争”。
两边都想打长期战争,这是中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乌克兰要打长期战争,我们不能多说什么,毕竟这场冲突是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打的,具有“保家卫国”的性质;而俄罗斯说要打长期战争,那么作为伙伴、作为调解人,我们则有责任与俄罗斯进行沟通,把利害关系跟俄罗斯讲清楚——能劝得动,那当然最好;如果说劝不动,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与俄罗斯争吵,影响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最近网络上有句话挺流行的,用在这里也挺合适,叫作“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把这个句话里的“人”字改成“国”字,意思就差不多了:在俄乌问题上,中方作为中立第三方,这一年来为和平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还说要打“长期战争”,那我们就真没办法了——俄罗斯觉得自己一定能耗过西方和乌克兰,那就耗吧,反正我们没有损失。
【俄罗斯觉得自己一定能耗过西方和乌克兰】
在这场战略安全磋商中,中方当然会跟俄罗斯谈乌克兰局势,谈的东西肯定也不少,但俄罗斯的态度,估计不会有什么根本上的改变。换句话说,相比于俄乌冲突,中俄会在其他问题上,比如说半岛问题和亚太问题上,有更多的战略共识。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不同于俄罗斯口中的“西方正在厌烦乌克兰”,北约方面最近多次表示,支持乌克兰“长期战争”的想法,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大多数战争持续的时间都比开始时预期的要长,因此,北约必须为乌克兰的长期战争做好准备。
正如斯托尔滕贝格所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时候,英法德都认为“战争将在1914年结束”,都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1918年,各方都损失惨重。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视角转回现在。跟108年前一样,俄罗斯刚开始发起所谓“特别军事行动”的时候,也认为冲突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泽连斯基会由于恐惧而逃离基辅,乌克兰会迅速投降,但后来的事实却出乎莫斯科的意料,泽连斯基从“演员”变成了“硬汉”,乌军挡住了俄军对基辅的攻势。去年3月25日,莫斯科宣布“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的任务“总体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意味着俄罗斯的“速胜计划”的破产。
而1年半后,“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仍然没有结束,该阶段的目标——“控制顿巴斯和乌克兰南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中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会继续与俄方就乌克兰危机保持战略沟通,但我们的期待值,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能尽可能地控制局势进一步升级,恐怕就很不错了。
时隔四个月,王毅为何又在欧洲见沙利文?
9月16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马耳他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图/外交部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当地时间9月16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马耳他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双方围绕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
这是双方今年5月10日至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谈后再次会晤,也是近期中美高层密集对话接触中会晤时间较长的一次。路透社援引拜登(专题)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王毅和沙利文在两天内进行了约12个小时的对话。
另一方面,和近期美方高层“事先张扬”的访华行程不同,沙利文的马耳他之行此前并未公开。《政客》杂志用“悄悄地”(quietly)形容这次会面。照片显示,9月15日还在上海参加公开活动的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也出现在了马耳他会晤现场。
距离11月15至16日将在美国旧金山(专题)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有不到两个月,国际社会格外关注:中美两国元首是否会在去年巴厘岛会晤一周年之际,再次举行会晤?
巴厘岛会晤后,受美方炒作“气球事件”等因素影响,中美高层接触一度停滞。今年5月王毅和沙利文在维也纳会晤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等相继访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5月底赴美参加APEC贸易部长会议。美方还重建了因常务副国务卿舍曼等关键人物离职而出现空缺的白宫及国务院对华政策团队。
在今年9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场同与会的美国总统拜登进行了简短交流。这是拜登自巴厘岛会晤后首次和中方领导人见面。李强强调,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中美两国应加强交流。拜登表示,美方希望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不会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
马耳他会晤延续了这一系列积极成果。双方同意,继续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保持双方高层交往,举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双方还探讨了进一步支持和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措施等。
但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国务院原分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今年7月曾表示,当前的中美关系“就像一个气球”,在升起的过程中随时会因被“扎破”而回到原点。任何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双边关系重回不稳定。他建议双方务实加强沟通,增加透明度,重建一定程度的互信。
然而,今年8月,拜登和访美的日韩领导人发布名为《戴维营精神》的联合声明,几乎全文围绕“地缘政治竞争”,强调在南海、台海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全面升级美日韩安全合作机制,将其打造为拜登政府上台后继AUKUS(美英澳)、QUAD(美日印澳)后组建的第三个“围绕中国”的小多边安全同盟。9月,拜登和副总统哈里斯分别出访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多个多边场合再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强调美方在台海、南海问题及印太战略上的立场。
据白宫简报,马耳他会晤中,沙利文再次提出所谓“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问题。对此,王毅重申了历次会晤中的一贯立场。他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美方必须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内生动力,遵循必然的历史逻辑,是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正当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
近期有分析指出,美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的“两面性”,为双方进一步更高层次的互动平添“门槛”。如路透社所言,美方表达出了增加双方高层互动的强烈意愿,双方也已同意举行更广泛领域的磋商。未来两个月,美方能否在这些接触中表现诚意,营造较好的对话氛围,避免亚太地区出现新的紧张局势,是中美关系这颗“气球”能否持续起飞、高升的关键。
中美“马耳他会晤”释放的积极信号
根据中国外交部和美国白宫9月17日公布的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马耳他举行了多轮会晤。这是两人今年5月维也纳会晤之后再次选择在欧洲碰面。根据美方透露的信息,两人两天内会谈的时间长达12小时。中国外交部和白宫均表示,双方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对话。这次会晤的背景和内容,以及双方新闻稿的异同,都能体现出双方想要释放的信息。这次会晤很及时。最近,金砖峰会、东盟系列峰会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有关中美参与度的差异化分析很多,不乏唱衰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声音,或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各种臆测,马耳他会晤有助于中方消除一些误解和疑虑。在美国看来,自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后,美国对华外交“阶段性”接触暂告一段落,但这一系列的对华外交并没有取得美方所期待的成果,仍有一些不确定性,包括中美更高层级的会谈能否成行。沙利文此次再次会晤王主任,意在从中方获得“再确认”,确保美国今年的对华外交沟通能够见效。
从中方公布的会晤通稿来看,首先,台湾问题依然是第一位的,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王毅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美方必须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其次,中方这次沟通是战略性的,除了就台湾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和对美意见以外,两国关系的性质、发展方向及双方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的立场和利益异同,以及可能的风险点和合作点,都在讨论范畴之内;再次,中国对美国近来唱衰中国经济或渲染中国威胁的论调做出回应。王毅强调,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内生动力,遵循必然的历史逻辑,是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正当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
▲当地时间9月16至17日,王毅在马耳他同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
这两个“强调”和一个“战略沟通”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态度。两个“强调”,一个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一个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权利;而“战略沟通”更能体现此次会晤的特殊性,所谈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比较少见的。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了具体成果,包括:“继续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保持双方高层交往,举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双方探讨了进一步支持和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措施等”。其中,部分磋商之前被迫暂停和美国击落中国气球有关。双方重启相关磋商,并协调两国人员往来,算得上积极的成果。这体现了中方所说的“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的目的。
和今年5月沙利文同王主任在维也纳的会晤相比,此次白宫新闻稿有一些细微变化。5月份的白宫新闻稿说两人会晤是为了“负责任管控竞争”(responsibly manage competition),而此次新闻稿则改为了“负责任管控关系”(responsibly manage the relationship),并没有强调“竞争”。就两岸议题,此次白宫新闻稿增加了一句话,“美国指出了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The United States noted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这句话应该是对王毅在台湾问题上表态的回应。此次白宫新闻稿还提到,双方承诺维持这一战略沟通渠道,并在未来几个月内就两国关键领域进行更多高层接触和磋商。
由此看来,白宫口吻有所调整,并未强调“竞争”,而是更注重回应中方的关切,甚至表现出了加大对华沟通的意愿。这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上周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演讲中渲染中俄威胁的措辞稍有不同。布林肯和沙利文同为拜登外交政策智囊,两人对华立场基本一致。但沙利文主导白宫对华外交,注重沟通与对话,而布林肯则更注重竞争的一面,推动美国务院对华政策的冷战式博弈。中国也更愿意和沙利文这一对话渠道沟通。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
在中国看来,无论美国如何调整姿态,其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没有变。中国在和美国开展外交接触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节奏和布局。就在双方新闻稿发布后不久,中国外交部宣布,应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邀请,王主任将于9月18日至21日赴俄举行中俄第十八轮战略安全磋商。
正如美国国内学者分析的那样,沙利文此次马耳他之行意在邀请中方举行更多、更高层级的会晤。中国对美国旧金山APEC峰会的态度和中方是否同意举行更高级别的会晤,对美国来说很重要。一方面,白宫不希望因为中国因素而让旧金山APEC峰会的成色和成效打折扣。美国在科技上打压中国的同时,也希望在应对国内及全球经济挑战方面和中国合作;另一方面,明年是拜登的连任选举,两党党争可能进一步撕裂中美关系。今年下半年是拜登“稳住”对华关系的关键期,双方保持有效的外交接触与磋商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前为双边关系安置“减震器”。
王毅与沙利文会晤时间达12小时,中美迎来关键时刻?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6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马耳他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多轮会晤。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10日至11日,王毅同沙利文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曾举行会晤,时隔四月两人再次相见,跟上次见面有何异同?
相同点一:坦诚、实质性、建设性
马耳他会晤后,中方公报称,“双方围绕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进行了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战略沟通。”
维也纳会晤后的公报是“双方就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进行了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
对比一下,都有“坦诚、实质性、建设性”,如果把外交辞令翻译一下:
坦诚,代表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直面矛盾;实质性,说明不是互相斗嘴,而是谈实际问题;建设性,说明谈得不容易,还是取得了某些进展。
至于具体进展,公报也说了,“举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双方探讨了进一步支持和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措施等”。
此外,从维也纳会晤是“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 ,马耳他会晤变成是“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中美关系已经“止跌”但还未“企稳”,至于要进一步“改善”更需要双方付出努力。
相同点二:低调,长时间
这次中美马耳他会晤,事先没有任何媒体透露消息,双方可谓是保密到家。能够看出,中美双方希望避免受到干扰,尤其是避免受到美国国内不理智声音的影响。白宫认为,中美双方这种“低调”的沟通方式非常具有价值,在重大议题上,双方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分歧、增进理解。
事实上,维也纳会晤前,中美双方也都未对外公布相关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奥地利官员告诉美联社,奥地利政府只提前几天被通知:维也纳被选中为会谈地点。
另外一个相同点就是长时间会面。白宫官员介绍称,在马耳他的两天时间里,王毅和沙利文进行了长达12个小时的会晤,而王毅和沙利文维也纳会晤的时间,白宫也曾透露两天累计持续了超过8个小时。
对比一下,这次马耳他会晤比上次维也纳会晤长了约4个小时,可见双方沟通得更加深入、更加具体,从公报来看,马耳他两人是“举行多轮会晤”,而维也纳是“举行会晤”。可以明确双方要谈的内容太多,必须进行多次。
相同点三:第三国会晤
9月17日,马耳他总统维拉在总统府会见王毅。王毅感谢马耳他为中美战略沟通提供便利,表示此次双方围绕如何稳定中美关系、有效管控分歧、探索互利合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承担中美各自应尽国际责任等进行了长时间沟通,会晤是全面、深入和有益的。维拉则欢迎中美此次在马耳他举行会晤,为世界带来利好。
马耳他总统维拉在总统府会见王毅。
中美高级别外交会晤,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都选择第三国,都选择欧洲国家。有距离的原因,这里离两国距离差不多,体现平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两次会晤的地点上,奥地利是永久中立国,马耳他也不是北约成员国,体现了中立,而且两国与中美双方关系都不错。
不同点一:台湾问题的表态
中美高级别会晤,台湾问题是必谈的内容。
在维也纳,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就一句话:“王毅就台湾问题全面阐述了中方严正立场。”而这次在马耳他,王毅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美方必须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落实不支持‘台独’的承诺。”
中美维也纳会晤现场 图片来源:外交部网站
“第一条”“不可逾越”“红线”,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可见中方态度之坚决,也是中方对美国没有落实不支持“台独”承诺的警告。
在巴厘岛,拜登当着中国领导人的面明确承诺过,美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但是看看这段时间的赖清德窜美、美国不断对台军售、“美台”勾连加剧,美国的涉台承诺有几分落实,明眼人都看出来。所以王毅才需要再次提醒美国人,说话要算数。
不同点二:提到中国的发展权
王毅在马耳他表示,“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内生动力,遵循必然的历史逻辑,是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正当的发展权利不容剥夺。”而在维也纳,王毅并没有提到发展相关问题。
这段时间,国外一些人唱衰中国,夸大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困难,试图影响国际舆论,影响国际资本的判断,王毅提及“中国的发展有着强大内生动力”,可谓意有所指。
至于王毅提及“中国人民正当发展权利不容剥夺”,则在很大程度是针对美国的“小院高墙”战略,想把中国永远限制在产业低端这一点的。尽管美国的技术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麻烦,但是中国秉承务实合作精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科技突破新路。近日华为(专题)手机的突破,也给中国的科技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不同点三:谈了朝鲜半岛
本次马耳他公报最后表示,双方还讨论了“亚太地区局势、乌克兰、朝鲜半岛等国际和地区问题”。而上次在维也纳,双方就“亚太局势、乌克兰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对比一下,多了朝鲜半岛。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17日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前后6天的行程里,金正恩密集参观了俄罗斯航天发射场、飞机制造厂、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等,尽管双方都否认签署了任何军事合作协议,但美国已经坐不住了。实际上,对于金正恩此次访俄,美国光“警告”就进行过不下6次。但对于这些所谓的“强烈警告”,华盛顿的智库史汀生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珍妮•汤直言,“美国目前对朝鲜没有任何影响力。”
因此可以推测,朝鲜半岛问题多半是美国主动提出来要谈的,但是有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不是美国大力推动美日韩同盟,对朝鲜极限施压,半岛局势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如果要半岛稳定,还是要听中国劝告,“希望各方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通过有意义的对话均衡解决各自合理关切,推动早日实现半岛长治久安。”
中美领导人能否实现“旧金山再会” 要看美国诚意
王毅和沙利文维也纳会晤后,美国四位内阁成员相继访华,包括国务卿布林肯、财长耶伦、气候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等,中美关系气氛有所好转,抬升了外界对中美元首再会晤的期望。不过,另一方面,拜登从印度(专题)G20之行,到访问越南,处处不提中国,却处处针对中国,美国军舰继续在南海台海等地煽风点火等,也让外界对中美关系充满忧虑。
彭博社引述美国官员的话说,王毅同沙利文在马耳他讨论了两国元首会面的可能性,以及其他中美关系议题。
中国最高领导人是否会出席年底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APEC会议,中美领导人能否在巴厘岛会晤后,再次举行旧金山会晤,是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是中美关系“止跌”后能否“企稳”的观察指标。而这一切的关键其实就要看美国的诚意有多少了。
作者 | 陈人欢,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