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失信者能“花钱修复”信用记录?不能,警惕欺诈

京港台:2023-10-9 10:32| 来源:经济日报 | 我来说几句


失信者能“花钱修复”信用记录?不能,警惕欺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交钱,我帮你修复信用记录。”听到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相信还是警惕?近期,多地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公告,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不法分子的“征信修复”骗局,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资金损失。

  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钻了借款人“不了解征信知识又急于贷款”的空子。何为征信?“征”字,征集之意;“信”字,指的是信用或信用记录。所谓征信,就是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并提供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其本质是信用信息服务。目前,大部分信用信息归集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为商业银行、用户本人提供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其他法定用途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信用记录是每个人的“第二身份证”。打开个人信用报告,你能看到两大类信息——你是谁、你的信用状况如何。前者包含了个人的基本信息,如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这些信息的主要生成路径是,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金融机构向系统上传信息。后者涵盖了多项信用历史记录,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个人贷款信息,如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记录等;二是信用卡信息,如信用额度、还款记录等;三是为他人提供担保的信息,如担保金额、被担保人的实际贷款余额等。

  建立征信体系的目的,是让守信者获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对于守信者来说,每一笔按时还款都将变成他的信用财富。拥有了信用财富,就具备了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誉抵押物。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之所以愿意向小微企业主发放个人信用贷款,看重的往往不是住房、厂房等有形抵押物,而是良好的个人信用这一无形抵押物。同理,对于失信者来说,“失信记录”将成为其借款的阻碍。

  失信者能否“花钱修复”自己的信用记录?不能。在相关法规文件中,“征信修复”概念从未出现。所谓的“征信修复”,是不法分子实施欺诈的幌子。消费者如果误入圈套,向不法分子支付高额费用,肯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一,个人信用记录并未得到修改;第二,不法分子卷款失联;第三,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倒卖,甚至“被贷款”“被负债”。

  信用记录虽然无法通过花钱来“修复”,但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行为来“涵养”。这其中包含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借款人偶尔一次忘记还款,只要发现并及时还款,征信不受影响。目前多家商业银行采用的规则是,信用卡逾期三次才会影响征信。第二种情况,借款人没有按时还款且已影响征信,这时,只要借款人还清全部欠款、罚息,相关不良记录将在五年后被自动消除。

  爱惜你我的“信用名片”,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养成科学的借贷习惯。不论消费还是借贷,都应坚持量入为出,不过度。借贷前,借款人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贷款是用于必要开支还是炫耀式消费?如果用于必要开支,合理的借款金额是多少?我的还款能力如何?借贷后,借款人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切忌将资金挪用至非法套利领域,否则既要面临违法违规风险,又要承担无法按时还款等失信后果,得不偿失。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12 00: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