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隐性风险!智能手机缘何被变成“窃听器”?

京港台:2023-10-12 09:25| 来源:国家安全部 | 我来说几句


隐性风险!智能手机缘何被变成“窃听器”?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网络失泄密情况日益增多,侵害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的网络监听、攻击、窃密活动愈演愈烈。

  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应用程序、一个社交媒体账号,都存在引发失泄密的可能性。这些风险隐患,不仅与个人信息安全息息相关,更攸关国家安全和利益。

  智能手机竟成“窃听器”?

  当今时代,智能手机不再只是一部通讯工具,更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手机内重要信息数据被窃取,还有可能变成移动“窃听器”,持续录制并向外传输周边声音或图像。使用智能手机,需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带入涉密场所,避免传递敏感内容,以免造成失泄密隐患。

  网络社交的隐性风险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交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社交软件上分享日常生活、工作感想时,一些不经意间的不当操作,很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特别是涉密工作人员,更应注意社交软件的隐性风险,避免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关注的目标。

  人工智能潜藏的隐患

  人工智能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风险隐患。个人数据过度采集、大数据挖掘分析、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等,都可能威胁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

  网络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数字时代,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起提升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依法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相关专题:手机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2 15:4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