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不少人在转发报纸头版,想从中读出点什么?

京港台:2023-10-30 05:19| 来源:城市的地得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不少人在转发报纸头版,想从中读出点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不少人在转发报纸头版,想从中读出点什么,他们只会感到失望。

  一方面,报纸已经没人看,也很少有编辑会想在这样的时刻表达什么。另一方面,这一次来自“官方”的纪念,几乎是缺席的。

  和这种缺席相对的,是民间的热情。合肥和郑州都有人们自发去鲜花纪念。前者是他的家乡,后者则是他当省长并且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很多自媒体发文章,这些文章都不是新写的,而是之前官方报道的重新编辑。媒体的种类前者万别,甚至呈现出某种“专业分类”:

  经济学的(以他名字命名的一个术语):法律的(法律是神圣的,他的一个看法);传统文化的(强调他对桐城派的继承)——这些“分类纪念”,整合起来就是他完整的拼图。

  这个拼图很难称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价”,而是一种新的构建连接的方式:从自己、普通人出发,来认可大人物。

  那种传统话语,比如“伟大的……家”的排比句,已经没有人在意。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朋友圈,人们使用的都是新的话语系统。

  因此,这一次朋友圈中人们表现出的“哀伤”,不仅和几十年前,也和去年那次有很大不同。这是一种新的“亲近感”,是平民对平民的认可。

  这种新认同的核心,并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自我”。如其说人们哀悼的是那个人,不如说是“自己的一段时光”。

  这个时间段距离今天是如此之近,它还是活的,有着真正的温度。这也让很多人能够会想并且反思:那几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期?

  “纪念的群体”也很值得探究。这是“社会中坚”力量的纪念。这个“中”首先是年龄意义上的,能够体会过去10年复杂性和氛围的,可能是30-60岁的,在90年代开始成长起来的人。

  在这个群体看来,他本人的人生可以这样概括:平民子弟,努力读书(考到北大(专题)),有开放眼光和对现代世界的常识;做事兢兢业业;不忘记底层处境——这其实也是这个“群体”的价值观。

  人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不是“民族国家”,而是自己的身影: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以及他的局限。普遍的哀伤因此具备了某种真正的悲剧性。如果有人哭了,也是为自己而哭。

  这种纪念会走向何方?很大可能并不不会导致“宏大叙事”,因为这纪念本来就是个体的、分散的。

  但是,这种纪念也有新的力量。它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共识和新的情感模式。它不再是政治性的,恰恰因为这个原因,它又是“新的政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5 21: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