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黄河清,必有灾,历史上两次被不幸言中

京港台:2023-12-26 05:41| 来源:韩三锤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黄河清,必有灾,历史上两次被不幸言中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黄河,又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里孕育了中华文明,是华夏历史最伟大、最神圣的起源地。

  它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属于世界长河之一,也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大约为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至于说黄河的“黄”,主要是指其携带的泥沙,据统计黄河每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便会裹挟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流入大海,剩下的则被留在了黄河下游,形成了适合于种植的冲积平原。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只能靠天吃饭,这就使得即便黄河多次泛滥,古人依然在其周围繁衍生息的关键因素,黄河泛滥虽然频繁,但人总要生存,而黄河就是适合生存的地方。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所以黄河的黄才是常态,时至如今,依然如此。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浑浊的黄河,也有水清的时候,由于黄河水清的次数实在太少,所以每次出现都被人们当成天大的事来看待。

  天降异象,必被古人赋予别样的意味,黄河清,自然也是如此。

  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都认为,黄河清不是祥瑞,而预示着灾祸将要发生,至于这一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有两次被不幸言中,那么背后是巧合或是科学?

  01 大地震

  在古人看来,天降异象,必定会预示着会有大事即将发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降下了旨意,无法违抗。

  正是因为如此,在大事即将发生之前,古人也会苦思冥想出异象降临的假象,以向天下告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乃上天注定。

  

  所以古人所记载的异象,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不过黄河水清这事,可不是能凭古人的意愿就会发生的。

  在明史的记载中,就明确记载了一次黄河水清的事件。

  在这次黄河水变清之时,北京发生了一件事,即恰逢明世宗出生,当时朝廷内的投机分子便奔走相告:

  黄河清,圣人出。

  不管后来明世宗即位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但至少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场大天灾已经逼近关中。

  这场天灾是一场大地震,震级高达八级,史称明嘉靖关中大地震。

  

  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地震打心底里畏惧,再加上又没有科学的解释,所以一度被古人认为是上天的惩罚。

  这场地震爆发之后,关中百姓生灵涂炭,哀叹之声传遍了大河南北,百姓流离失所之后,便改了口,直言:

  黄河清,必有灾。

  这件事情过后,人们便对黄河水清,有了畏惧之心,久而久之,已成了古人心中的一块伤疤。

  02 大干旱

  继明朝这次黄河水清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异象,人们也逐渐淡忘,直到民国时期再次出现。

  民国时期的这次黄河水清异象出现之后,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超级大旱灾。

  这次旱灾持续了很长时间,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持续的干旱预示着百姓将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中原大地也因为这次大旱灾陷入了混乱之中,再加上时局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无法过上幸福的日子。

  久旱逢甘霖。

  这次持续的干旱过后,天空终于下起了雨水,这让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没过多久,人们再次陷入了恐惧之中,因为这雨下不停了。

  连日的暴雨冲刷着中原大地,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场大型的洪涝灾害,百姓再次被大自然的怒火肆意折磨。

  百姓再次想起了古人口中的那句俗语,黄河清,必有灾。

  03 黄河清

  这两次黄河水清,都发生了巨大的自然灾害,这也使得这句俗语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生怕黄河水再次变得清澈。

  那么这两次事件是不是巧合?

  

  其实也不见得,因为黄河水浑浊才是常态,水清则预示着生态环境发生了剧变。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黄河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黄河水奔袭而过,便会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冲向下游。

  而当黄河水变得清澈时,这也就意味着,它无法大量裹挟黄土高原疏松的泥土,很显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黄河水量变小,水位变浅。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全靠黄河水系来调节,既然黄河水位变浅,那么这也预示着干旱即将来临。

  所以,如果说这两次灾难完全都是巧合,这是说不通的,毕竟以现在的科学眼光来看待的话,那也是有几分依据。

  

  当然,这也不是说,黄河水清,一定会带来重大灾害,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至于说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气象变化,而黄河水清也只是气象变化的一个结果而已。

  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它才会反过来回馈我们,反之,如果人类一味地破坏大自然,那么必将自食恶果。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3 06: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