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哈尔滨人为了不吓坏南方游客,已经全城"夹子音"了

京港台:2024-1-4 09:19| 来源:Vista看天下 | 评论( 18 )  | 我来说几句


哈尔滨人为了不吓坏南方游客,已经全城"夹子音"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哈尔滨本地人近期心情↑↑↑

  看看,看看,我说什么来着。

  一个月前我们写了篇文章,预测哈尔滨会成为今冬的待爆城市。

  当时不少朋友觉得未必,毕竟哈尔滨每年冬天都会有讨论,说不定只是常规热度。

  

  元旦假期结束,哈尔滨今冬热度到底常不常规的谜底揭晓——

  据哈尔滨文旅局测算,元旦假期三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14亿,达到历史峰值。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同期哈尔滨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

  

  冰雪大世界的集体兔子舞蹦迪,好像小黄人

  三天59亿,这已经不仅是泼天富贵了,是泼宇宙富贵。

  热度媲美乃至略胜去年的淄博旅游热,去年淄博的文旅数据是整一季度收入110亿,五一期间每日接待游客约20万。

  

  淄博与哈尔滨两座城市同为曾经的工业重地,如今在文旅上再度顶峰相见,方式上还略有不同。

  淄博当时靠的是朴素真诚,哈尔滨如今靠的是数不尽的“花活儿”。

  淄博是让你宾至如归,像回到了人员简单、街坊亲厚的老家。

  哈尔滨是让你觉得在走亲戚做客,对方啪一声端出三个果盘、四种干货、十个大菜来招待。

  

  哈尔滨推出的冰面气垫船,可以体验冰面漂移

  而最近的哈尔滨本地人,就像是家里来客(qiě)餐桌上坐满人后,被告知“你去茶几那吃”的自家小孩。

  看着家里琳琅满目的果盘零食大餐感到茫然:

  “尔滨,你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

  

  一个月前,本地人还在积极为即将来玩的准游客们做攻略。

  一个月后,本地人脑子里只剩一句话:“哈?”

  

  一般来说,各家文旅秀实力无非是尽力展示自身现有优势。

  譬如作为音乐之都,哈尔滨在商场里安排交响乐团为来往路人演奏。

  

  作为冰雪之城,把精致的大雪人、大冰雕都建起来吸引游客。

  

  又或是作为黑龙江省会,派出本地特产的185小伙们穿上东北大花被,在街头宣传当地文化。

  这些场面纵然壮观震撼,但尚且在大众的可想象范围内。

  

  via@超有料

  哈尔滨这次火出圈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突破常规、突破想象,它根本不局限于仅展示手里的牌,而是觉醒了造物主技能。

  甭管它存不存在,游客想看就可以存在。

  听说大家赞美索菲亚教堂的夜景好看,听说教堂建筑在一轮圆月的映照下更显风采。

  哈尔滨直接用无人机拉着发光气球飞上天,让游客们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也赏月。

  

  又听说大家喜欢在俄式建筑前拍一些西洋风情美照,哈尔滨登时就拉出一匹佩戴上翅膀的黑马。

  完美cos神话中的“天马”形象,配合着游客们拍照打卡。

  

  via@麻吉魔法

  我的哈尔滨朋友最初听说哈尔滨旅游热时觉得没啥,本地人一贯知道哈尔滨的旅游资源丰富、条件不差。

  在看到人造月亮、人造天马时也还能坐得住,理解地表示“这是游客需要”。

  但她终究是在看到松花江冰面上升起热气球、街面上出现舞龙与打铁花时彻底破防:

  “不是,这些是咱家特产吗?哈尔滨之前有这些吗?”

  “我之前专门搁外地去看非遗打铁花,现在你告诉我咱家就能看?”

  

  她说这种被背叛的感受,不亚于自己抠搜吃了十年咸菜,结果有一天被爸妈告知其实家里年入千万。

  

  via@爱叨叨的然宝妈

  现在的哈尔滨文旅,显然已经在游客们网友们的一声声欢呼中迷失,进入了亢奋状态。

  整出的花活别说外地人想不出,本地人都想不到。

  哈尔滨刚火上热搜那一两天,我朋友说自己每天都是掐着赛博人中过的。

  一会儿刷到在东北民俗中被奉为“五仙”之一的狐狸,变成游客们怀里的哈基米了。

  

  via@灿灿好宅

  一会儿刷到文旅局担心南方游客们在户外被冻得冷,直接在室外布置了可以烤手的小火炉,顺便还能放点小烟花。‍‍‍‍

  

  via@哈尔滨小猪

  过一会儿又刷到哈尔滨文旅把鄂伦春族人从林子里请出来了,带着他们珍贵的驯鹿。

  

  via@哈尔滨小猪

  ‍驯鹿们‍在商场造景的水台子里喝水,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游客们还能上手摸。‍‍‍

  ‍

  

  via@在远方 在路上

  要不是说还得感谢哈尔滨文旅。

  否则大家这辈子也没想过,自己能有一天看到萨满祭司们跳科目三。

  (其实是景点的歌舞表演,不是真祭司)。

  

  我问朋友你之前接触过这些少数民族吗,她嘴硬地说自己当然接触过、从小就接触。

  问具体怎么个接触法,她说小学音乐课上老师教过歌: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我嘲笑说那你和我这个外地人半斤八两,我也是小学时候接触过、不过是语文课上——

  五十六个民族的插画里,有戴着驯鹿帽的鄂伦春。

  

  不过别误会,我朋友可不是不欢迎大家来哈尔滨玩。

  她形容最开始只是有点不习惯。

  类似那种看到你朝夕相处、素面朝天、大笑起来哈哈哈窗户都发颤的发小,有一天突然拾掇一番、体面立整、温声细语说话的不习惯。

  毕竟谁能想到,张作霖当年都是攥手里直接啃的冻梨,现在已经切开摆盘撒花了。

  

  全世界的机场多少都会有托运时行李箱碰撞损坏的情况。

  但哈尔滨机场顶着旅游旺季的压力,为了不在细节处损坏旅游体验开始小心翼翼、轻拿轻放。

  

  via@小驹不想迷路

  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现在就连哈尔滨动物园的东北虎都不威严吓人了。

  任由南方游客把雪往脸上扑,还把脸伸过去接雪。

  虎哥你怎么了虎哥,文旅局找你商量过了吗。

  

  via@努力吃饭

  目前这位游客的抖音自我介绍已改成:“和东北虎打过雪仗,它甚至无法还手”。

  

  不过这份“不习惯”的感受很快就消散了,因为朋友她自己也迅速成为了当中的一份子——

  走道上时碰见一家三口的游客问路,她情不自禁地开始夹子音了。

  

  刚刷到网上那些东北“夹子音”视频时她还不理解,比如出租车司机师傅特地配合乘客,边帮开车门边说“公主请下车”。

  说这要是东北人要求“师傅你说公主请下车”,师傅只会回“我管你叫妈得了呗”。

  

  via@西瓜奶奶

  真体验了和游客面对面才明白,“夹”在那个瞬间是一种被地域自豪感驱使的本能。

  东北人平常彼此说话怎么大嗓门、开玩笑互呲都没关系。

  但遇上外地游客的那刻,突然就有点害怕吓着人家、下意识地开始夹,希望轻声细语能让人对哈尔滨留下好印象。

  毕竟家乡能火、能受到大家喜欢,哪有本地人会不高兴。

  

  

  哈尔滨有家叫“春饼小吃”的街头小店,味道好,但在周边居民印象中店主老爷子的脾气一般。

  结果大家震惊地发现,在游客们的视频里大爷亲切友善,和游客们聊天开玩笑、笑得像朵花似的。

  

  via@王饱饱(吃遍全国)

  惊得本地人直接把“春饼小吃老爷子笑了”捧成热搜词条。

  

  

  平常的老爷子:“我不笑,是我生性就不爱笑。”

  

  在外地游客们面前的老爷子:

  

  现在的哈尔滨已经和去年的淄博一样,全城演化成了一款为了玩家好评疯狂内卷的游戏副本。

  所有人都自发成为游戏中等待着玩家触发、提供帮助的NPC。

  路边摊的大爷大妈们率先换上欢迎台词,哄着来买小吃的孩子们:“公主请吃肠、越吃越漂亮。”

  

  via@Fifi-霏霏

  一位卖豆腐脑的大姨听到南方游客要甜豆花的要求后,先是瞳孔震惊、不敢相信。

  

  最后单独给盛了一碟子白糖,让游客自己加。

  

  有本地朋友自发走上街头、免费给南方朋友们送暖宝宝,边吆喝边提醒一句“咱本地的就憋过来凑热闹了嗷”。

  

  via@哈尔滨大东

  看到南方游客想体验“出溜滑”,也不在乎认不认识,直接上去帮忙拉着一起玩。

  

  害怕游客们在户外待太久冻着,哈尔滨文旅连夜在景点边上搭建“温暖驿站”,方便大家进去暖暖身子。

  

  via@小Z的生活日记

  一位哈尔滨人开玩笑问,手持着本地身份证能进去不。

  底下老乡们回:去呗,去帮忙收拾收拾卫生、擦擦地啥的。

  

  via@小Z的生活日记

  最好笑的是当地人拍到一位南方游客在街头徘徊驻足,不停划拉手机、四处左右张望,一看就是找不着路了。

  结果每一个路过她的东北人,都在默默关注她、仿佛等她问路。

  

  一大哥路过她时,略微停顿了下、脚步放慢,像是方便玩家触发问路剧情。

  结果没想到,她没问。

  

  via@绍林

  另一哥们大老远就看到了她,手机都不玩了收进兜里,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对话做准备。

  

  经过时发现对方竟然还是不问,疑惑地回了回头。

  

  别说视频里的本地人了,视频外的东北人看着都着急:“孩子你出门在外得张嘴啊、你问啊。”

  在东北,大家从小被家里教育要敞亮大方、出门时别畏畏怯怯,东北的I人能比其他地方的E人看似更外向。

  因此看到游客埋头查导航,都急的恨不得冲进视频里指路。

  ‍

  

  一条能证明哈尔滨人实在的证据是,现在就连本地人日常吃的通达街盒饭都开始出现游客。

  这回本地人给游客们安利的时候是真毫无保留,已经不给自己吃饭留后路了。

  

  此前大家分析旅游城市爆火原因,经常被提及的是文旅措施给力,或如淄博那样亲力亲为,或如哈尔滨这般花活一轮又一轮。

  “当地人热情好客”,似乎只是一个辅助条件。

  但在围观完哈尔滨人民全城“夹子音”后我其实有点感慨:

  看着像套话的“热情好客”其实是件很珍贵的事,没有那么容易做到。

  它代表着自发自觉的善意、主动帮助的热情、诚实待客的志气、耐心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决心。

  像是每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不同,有些地方民风更内敛,就决定了当地人友善待客、但在行为上未必那么主动热辣。

  哈尔滨如今开年爆火,应当挨夸不止文旅,还有可爱敞亮的哈尔滨人民。

  这泼天富贵,是你们应得的。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12 14:4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