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个“调料”导致中国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

京港台:2024-1-8 10:56| 来源:健康时报 | 评论( 16 )  | 我来说几句


一个“调料”导致中国死亡率排名世界第一!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你烹调常用的调料,却可能成为默默危害生命的“凶手”!这不是危言耸听,已有统计研究发现,中国因吃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①。

  一个调料,导致中国死亡率排世界第一

  “国人因吃食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吃盐多已成为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在2023年12月29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的力量”跨年科普活动中表示。②

  中国有句老话叫“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原本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的关于中国钠与钾摄入量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几乎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两倍。③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图

  盐吃太多,危害波及多个器官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钠是人体的基本平衡物质,有调节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维持身体体液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血压及参与身体能量代谢等重要功能。如果钠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血管狭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④

  此外,盐吃太多,还会波及身体多个器官。

  1.皮肤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邹颖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过量的盐分会破坏血液渗透压,造成体内钠离子增多,身体水分流失,使皮肤缺水,越来越粗糙,皱纹和斑点增加。⑤

  2.心脏

  过量摄入盐还可能导致心脏病。当身体吸收过多的钠离子时,水分也会跟着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积聚。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负担加重。⑥

  3.肾脏

  如果有过多盐分摄入,肾脏要分泌更多的尿液来排出多余的盐分,这导致肾脏的负担增加。⑥

  4.胃

  喜食高盐、烧烤、腌制食品等都属于胃癌高危因素。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⑦

  5.大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高盐(钠)的摄入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⑧

  此外,2018年初,《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有一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盐摄入过多可明显影响记忆及认知功能,而且此作用与血压高低无关。⑨

  6.骨骼

  吃盐多了,肾脏就要把多余的钠离子排出去,但是排出钠离子的过程也会导致机体排出钙离子。人吃盐越多,排出多余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随之增大,最终必会影响到骨骼健全所需。体内钙质不断流失,如果钙又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减盐,记住这几个方法

  1.烹调如何减盐?

  在家烹调时减盐可以做到:

  ● 使用限盐勺:烹制菜肴时加糖会掩盖咸味,故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盐是否过量,而应该使用量具。

  

  苏天是/摄

  ● 减少含盐高调味品使用:不能因为少用了盐,就多加其他调味品。尤其是要注意控制含盐比较高的调味品的使用,如酱油、酱类、蚝油、味精、鸡精、腐乳等。

  ● 烹调选择新鲜食材,少用腌制或熏制食材。

  ● 选用蒸、烤、煮等烹饪方式,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

  ● 使用香料和低盐调味品: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或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吃烧烤时少用酱料,多用孜然、蒜泥等。

  ● 快出锅时再放盐:烹制时等到快出锅再加盐,可以在保持咸度的情况下,减少用盐量。

  2.如何识别高盐食品?

  高盐(钠)的食品一般多是加工食品,可以根据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

  

  任璇/摄

  在挑选食品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口感迷惑。一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可能盐含量并不少,比如方便面、挂面、面包、饼干、沙拉酱、花生酱、话梅等。

  3.如何改变重口味?

  由淡入咸易,由咸转淡难。“人的味蕾是存在阈值的。一般情况下,一段时间盐摄入量变多了以后,会建立起对咸味食物的耐受性。这意味着如果习惯于吃比较咸的食物,那么为了品尝到额外的美味,就需要吃比以前更多的盐,也就会越吃越重口。”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④

  ● 减盐可以循序渐进:平时烹调可以不用一下子就减到每人每天5克以下,可以先减少半小勺坚持1个月,再减少半小勺。

  ● 学会利用食物本身的风味增味:如利用葱、姜、蒜、香菇、香菜、辣椒、西红柿、柠檬、胡椒、大料等,可以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或凉拌;或者多选新鲜食材,新鲜的鱼虾类、蔬菜等本身自带鲜香。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 11:5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