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年轻人实践“人生是旷野”:旷野挤满旅游的中国人

京港台:2024-1-11 00:32| 来源:Vista看天下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年轻人实践“人生是旷野”:旷野挤满旅游的中国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网友看极光听到冰原上此起彼伏“极光哪呢、哪呢”时的感受↑↑↑

  去年火了句网络名言“妈妈,人生是旷野”,虽是形容人生选择,但不少人把这句话用作旅游文案。

  尤其是去那种地广人稀、方圆百里只有不到一百人的地方旅游时配上这句话,孤独感、肆意感油然而生。

  但最近大家呆滞地发现——

  “妈,旷野都是中国人。”

  

  或许是因为前两年疫情影响出国机会少,大家都有些忘却互联网上“中国人是全球街溜子”的传说。

  去年加今年开年的旅游热,让网友们重新意识到了什么叫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城。

  有人去埃及体验潜水,浮出水面后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字正腔圆的“喝饱了”。

  有人去芬兰看雪景,身后传来一句“我觉得不如哈尔滨”。

  人生是旷野没错,但咱们在旷野有人。

  哪怕方圆百里只有一百人,那里面可能一半是中国人,四十是游客、十位是做生意的老乡。

  

  甭管你是想追求世界被甩在身后的宿命感,到什么“世界的尽头”看极光。

  还是想追寻孤独与原始的呼唤,去亚马逊雨林游玩。

  别担心,你永远不会孤单,你会发现身边总有同胞相伴,比如在瑞士爬山的网友@小mer历险记,爬到山顶发现顶上只有三拨人,三拨都是中国人。

  

  via @小mer历险记

  “2023年出境游全面复苏,预计2024年出入境旅游人次将超过2.64亿。”

  “截至2022年底,我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数量达6000多万。”

  像这种描述中国人遍布全球的数据到处都是,大家上网冲浪算不清看到过多少回。

  这种数据看再多遍,不如看到以下场景一遍来的直观:

  埃及撒哈拉沙漠中贝都因人部落的厕所,用中文写着“男”“女”。

  

  摩尔曼斯克机场出来的打卡墙上,用中文写着“阜阳”“珠海”“淄博”,以及“考研成功”。

  之前大家都说国内开始流行city walk,格局小了。

  中国人这擅长的,明明是earth walk。

  

  via@xuxu

  在“旷野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无处不在”的相关评论区里,你会发现诸多此前没听过两回的地名。

  有限的地理知识水平是我的极限,不是中国人可以抵达的极限。

  

  网友@刀刀子在新西兰去了一个叫北帕默斯顿的小镇,对它的形容是“能给人呆抑郁”。

  别说大多数外国人没听说这地名,有网友问新西兰人对这小镇的印象都只得到了一句“so quiet”,是让本就地广人稀的新西兰人都觉得人太少太安静的小城。

  但在这,@刀刀子发现有中国人开了个火锅店。

  这令人震惊的程度,也就和大家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都有中餐厅、还卖泡面、且卖的是某师傅方便面差不多吧。

  

  纵观目前互联网上大家分享的偶遇同胞地点,我宣布最离谱的是亚马逊密林深处。

  博主@半只狐狸曾在法国外籍军团服役五年,会在短视频上分享一些自己当雇佣兵时期拍的照片视频。

  

  他在直播中讲述自己有一次被派遣去雨林深处,那里常年有非法淘金、非法盗猎的人群流动,丛林里连走几天都遇不上人是常事。

  结果在那,碰到了一位福建老乡背着个背包、在卖泡面。

  

  老乡说丛林里缺物资,他背点物资卖给那些人。

  @半只狐狸称当时在雨林里走了好几天、没吃上啥正经东西,最后用身上的一张50欧纸币买了面。

  这价格咋说呢,好像贵,可想想这售卖地点、又好像不贵了。

  

  还有很多人偶遇同胞时并非在偏僻小众地点,而是在国外的热门旅游城市。

  大家预料到旅行过程中可能会遇见中国人,只是万万没有猜中与同胞相遇的方式。

  

  比如在伦敦、你可以预料到当地肯定不少中国人,留学生、游客、海外打工人。

  但真的很难预料到跨年的那一刻,周围全在说“新年快乐”。

  

  你或许能想象在旅游景点时说中文被同胞认出后,大家互相帮忙拍拍合照的场景

  但很难想象同胞相认会是在自己流鼻涕、随口吐槽一句“没带纸”的时候,旁边伸过来一只手、递过来一包纸巾。

  

  演员洪剑涛和儿子一起去希腊旅游,在路边逛了一圈没想好吃啥,最后儿子随便指了指身后的一家店说要么就在这吃。

  结果旁边的人群中突然遥遥传来一声中文:

  “别在这吃!本地人都不在这吃!”

  洪剑涛调侃说“知道的明白我在希腊,不知道以为我在淄博八大局”。

  

  后来他俩吃完饭离开餐厅,没走两步路又听到一句中文:“你像鸡。”

  洪剑涛上一秒还在左右张望说这是谁在骂人。

  

  下一秒意识到人家说的是“你相机”。

  他俩刚把自己的相机落在餐厅桌上了。

  

  不过像这样的稀奇古怪相遇场景,日韩新加坡这些临近的国家才更是高发地。

  大约是因为在东亚之外的地区,当地人种、肤色会明显区别于中国人。

  偶然看到一张东亚面孔会本能提起关注、好奇是不是老乡,有了心理准备后也就不至于太惊讶。

  

  但在日韩新加坡这些国家旅游工作时,一眼望去都是黄种人,人们很容易默认除自己之外的都是外国人。

  因此会在日本拉面摊突然被问“加不加葱”时尤为震惊。

  

  

  有网友在日本街头看到个穿华丽和服的漂亮姐姐想一起合影,让朋友用日语去问可不可以。

  人家的回答是:“说啥呢,听不懂。”

  

  许多朋友在国外发现身边是同胞都不是靠刻意询问,而是靠冥冥之中的缘分——

  指一些刻进DNA里的相似习惯。

  

  有网友在俄罗斯的火车上听到有人用英语向列车员询问有没有热水,她的英语没有口音、但想喝热水的愿望有。

  在国外跨年时未必需要听到字正腔圆的“新年快乐”才能辨认老乡。

  听到国粹时也可以。

  

  出门在外出于安全考虑,其实大多数人哪怕听到身边有人说中文,也不会随意上前搭话。

  毕竟在外大家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你也不确定人家是不是社恐、愿不愿意被打扰。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是中国人在外时甭管I人E人都会插嘴的——

  倾尽全力,阻止同胞吃到难吃食物。

  

  生活在饮食大国,中国人有一项共用传统技能就是忍不了难吃。

  因此你会发现,不少人出国时都是在吃饭时意外发现身边是老乡。

  网友@乌乐个趣在日本便利店和朋友纠结买哪个果汁时,旁边收银台小哥直接来了句:“都难喝”。

  @临海大晚在国外路边摊自言自语一句“不知道好不好吃”,附近马上收到一句中文回复:“还可以”。

  还有人去越南玩吃饭时吐槽了句“难吃”,旁边一个陌生人突然开口问:“我带的辣椒酱你要不要来点儿?”

  

  《花儿与少年》第五季中明星们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

  相当神奇的是,我发现在网友们的偶遇同胞小故事大会中,东北人的出现频率尤其高。

  有去韩国旅游在海边摔了个大屁蹲,听到旁边人感慨一句“唉呀妈呀、摔了”的。

  有在意大利旅游吃酒店自助餐,被一对东北夫妇疯狂安利啥菜好吃、给他一顿哐哐夹的。

  有在日本想点腊肉粉丝但念不出那个词,后厨的东北大哥直接探头出来问:“想整一份炒粉,是不,妹儿?”

  甚至还有在泰国掉海里,被一堆东北人救了的。

  

  我强烈怀疑是是因为东北人不允许任何一句话掉地上。

  有些场景下其他省份的人或许不会贸然搭话,但东北人会本能开麦。

  再加上东北人本就爱旅游,这一点海南人最明白。

  有人说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就像世界的NPC,那东北人可能是NPC里专门负责推动剧情的,福建人则是专门负责开店卖货的。

  

  via @世界麦克风

  其实理论上来说,中国十四亿人口,全世界每七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

  前面介绍过中国出境旅游、海外求学工作的人数不少,概率自然没大家想象中那么低。

  网友@是竹竹子在西班牙玩的时候,一度觉得飞机飞错地了、自己莫不是还没出中国。

  深夜其他店都关门时,界面上唯一一家亮灯的店是温州面馆。

  

  关键她还不是在唐人街、中国城这些华人聚居地,只是在普通的西班牙街头。

  街对面挂着一家“凯旋广告”的招牌,旁边还有一家“推拿泡脚”。

  

  最近还有网友在西班牙发现中国的教辅机构已经开到了马德里,更加感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县城。

  

  中国人开的店用中文招牌很正常,但网友们在巴黎发现一家麦当劳餐厅竟然也标注了中文招牌、且中文“麦当劳”比“McDonald's”还大。

  咋回事,金拱门你不是个洋品牌吗。

  

  via @里昂1992

  之前林俊杰在巴黎开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场地临近的地铁站里全是中国人。

  地铁到站上人那刻,车厢里为数不多的法国人满脸震惊。

  

  via @浪涨小青岛

  法国姐姐:“坏了,我成外国人了?”

  真不敢想象哪天凤凰传奇开全球巡演,那演唱会不得变成全球华人数量大摸底。

  

  现在“中国人会随机出现在地球每个角落”的名声已经不仅咱们自己知道,一些外国友人也知道了。

  《非正式会谈》里的钟逸伦,一位会说中文的美国意大利混血小哥,在越南旅游时上厕所时被意外锁在了里面。

  他用英语大声呼救没有人理,附近的当地人可能听不懂。

  千钧一发之际他用中文喊了救命,结果门开了,一位中国老太太探头问:“你被困在这里吗?”

  

  一位在中国留学后并定居的阿塞拜疆小哥@萨沙,甚至是偶然有事回国一趟,结果在阿塞拜疆发现了一辆广西牌照的中国摩托车。

  问了后才知道是一对中国骑友骑到了这。

  

  话题下不少网友感慨,这些例子最初刷到时只觉得这是因为中国人人多。

  但在看到大家在山顶、海边、街头巷尾相遇,在各个国家留学打工做生意,会本能地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韧性。

  也确实如那句话所言,世界是旷野,旷野上是中国人。

  

  以及写到最后我真的很想吐槽一句:

  好好好,哈尔滨旅游热、世界旅游热,全中国只有我还在上班吗!!!我也要出去玩!

  

相关专题:旅游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3 00: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