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

京港台:2024-1-20 11:06| 来源:历史经典沸 | 评论( 13 )  | 我来说几句


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晚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如果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侵略者,有几成胜算呢?很遗憾,正是因为胜算太小,慈禧才慌忙带着光绪跑路。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当时的局势。

  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本(专题)、意大利、奥匈等八个国家,悍然入侵中国。

  

  战争的导火索是义和团,直接因素则是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列强本就对中国虎视眈眈,除了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之外,其他国家迅速作出反应,调集部队武力侵华。

  那么,慈禧为何如此胆大?以一国宣战十一国,这是古今中外从未出现过的事情,她宣战的底气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就是此前清政府一力剿灭的义和团。

  义和团是清末北方的一个民间组织,以“反清灭洋”为宗旨,从创建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和清政府、列强作对,杀了很多清朝官吏和洋人,不但慈禧对其极为痛恨,洋人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其失望痛恨的人越来越多,义和团发展得十分迅猛,没多久就席卷山东、直隶一带,让风雨飘摇的满清摇得更厉害了。

  

  洋人也一再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灭义和团,慈禧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围剿,然而没啥效果,义和团的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

  后来洋人不相信清政府能够对付义和团,以此为由,调集军队向北京强行进军。清政府大为恐慌,洋人一旦进京,到时候遭殃的是义和团还是满清就难说了,和洋人可没法讲理。

  于是就有人主张联合义和团共抗列强。这种策略不能说是不正确,但他们对义和团的实力过于高估了。尤其慈禧的心腹端王载漪,不知为啥对义和团有着迷之好感,在王府里设立神坛,朝夕必拜,深信义和团刀枪不入,能用法术抵御洋人的枪炮。

  他说得像模像样,慈禧竟然就信了。召开御前会议,斩首主张继续剿灭义和团的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定下用义和团战列强的方针,于6月20日正式向列强“宣战”,给了八国入侵的借口。

  

  义和团也将宗旨改为“扶清灭洋”,从各地涌向北京。也就是说,义和团是慈禧抗击八国联军的“底牌”。

  但事实证明,载漪寄予厚望的师兄们不太靠得住,血肉之躯挡不住子弹,“法术”也无法让大炮失灵,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丧生于侵略者的枪炮之下。

  那时的清朝已经有热武器,但义和团嗤之以鼻,更信自己的“神力”。以其说这是战争,不如说是一边倒的屠杀。当然,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值得赞扬、传颂。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义和团倒下了,清政府为何不调其它部队支援呢?其实是有的,义和团与侵略者苦战时,北京的清军也没闲着,能上的都上了,但并没起什么作用。

  

  这里咱们看一下此次战争中三方动用的兵力,联军约有50255人、50艘军舰,义和团约有10万以上、30万以下,清军约有8万。仅从兵力来看,清政府大占上风,但是战斗力方面简直提都提不起来。

  义和团上面说过了,还活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精神激励,用身体硬扛枪炮弹药,扛得过才怪。清军虽然装备了部分热武器,但战争意识没跟上,充其量就是一支拿着新式武器的老式部队,和已经习惯热武器作战的侵略者没法比。

  何况,直属于清政府的清军早就废了。清朝正规军主要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入关后迅速腐化,在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就不太行了,到太平天国兴起时,八旗军半点指望不上,咸丰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绿营军是满清入关后收编的残余明军和土匪山贼,比八旗稍微好点,大概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谁也笑不了谁。

  大家想一想,清政府这些拥有热武器的军队打义和团都打不赢,又怎能打得赢军事上更有优势的侵略者?

  当然,清朝也不是只有这么点军事力量,各地总督、巡抚手中还有压箱底的精锐,战斗力比八旗军和绿营军强太多。

  但问题是,有兵的督抚多是汉臣,他们的兵基本都是从自己的家乡招募来的,清政府的兵部根本调动不了,将士们认督抚不认皇帝。而这些督抚,早和满清离心离德。

  

  慈禧急调诸军进京勤王,东南督抚们对她宣战十一国很是火大,暗骂她是不是昏了头,明确拒绝。就连有“大清裱糊匠”之称的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也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有他们做榜样,陕西、四川等地的督抚也纷纷表态,绝不出兵救援。眼看绝无胜算,慈禧才会带着光绪帝一路西逃。

  所以,慈禧逃跑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因,而是果。明知要败,才会赶紧逃命。不过,假如东南督抚们冒一点风险,各自带着部队驰援的话,幸许会是五五之数。

相关专题:军事动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2 21: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