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隐形加班”没加班费,企业和员工谁更亏?

京港台:2024-1-29 09:21| 来源:央视网 | 我来说几句


“隐形加班”没加班费,企业和员工谁更亏?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下班以后回复钉钉、微信消息,算不算加班?

  其实,早就不用纠结了——法院之前就给出了答案:在特定条件下,算!

  

  近日,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对“隐形加班”“一锤定音”的判决案例,这也是全国首例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的案例。

  那么,假如“隐形加班”没有加班费,到底是员工亏了还是企业亏了?

  咱先捋一捋这个“全国首案”。

  

  一审二审有反转!

  李女士2019年入职一家公司,负责产品运营。下班时间,她多次在微信或者钉钉等软件中与客户或者同事进行工作交流。

  根据她提交的证据显示,她在下班后延时加班140.6小时,没有调休的休息日加班397.9小时,法定节假日加班57.3小时,公司并没有支付加班费,为此,李女士还提交了公司发布的社群账号值班表。

  

  图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而她就职的公司则称,李女士是运营部门的负责人,下班之后公司有事,其他员工向她电话咨询,不属于加班。而在法定节假日回复客户消息也不属于加班,只是“简单沟通”。

  一审法院认为,李女士与该公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执行不定时工作制,且李女士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具体工作内容和时长,因此对李女士的请求不予支持。

  而在案件二审过程中,对于李女士是否加班,法院的认定出现反转。

  

  二审法院认为,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未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且随着社会发展,不能因劳动者未在单位场所进行工作而否定加班。该案中的李女士“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社交媒体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特点”,因此“应当认定为加班”。

  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向李女士支付加班费共计3万元。

  

  

  

  职场中的强势VS弱势

  从这个案件一审到二审的反转,可以窥见当下职场打工人的弱势地位——由于我国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劳动力长期过剩,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出现了地位上的“不平等”。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是多少打工人心头的梦魇。

  

  招聘时能选的人很多,年轻的、要钱少的、能甘心加班的,对于追求效率的用人单位而言,性价比高的自然是上佳之选。

  打工人在职场拼杀,疯狂内卷,当然不只是因为人太多。

  一些行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没有跟上,没有新的增长点,无法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导致现有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形成“恶性内卷”。

  

  有专家也提到,现在劳动监察执法力量薄弱,处罚手段有限,也是重要原因。

  “尤其是数字时代的隐形加班,更是难以做到及时主动监察。”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班小辉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因此,当下职场,打工人其实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一方面担心自己“被优化”“被替代”,从而失去生活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又害怕主张加班费得不到单位认可,且很难得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保护。

  

  “隐形加班”第一案的意义,在于为劳动者提供司法“撑腰”,也是给用人单位的一次警醒。当然,仅凭司法警示或许仍有不足,工会组织、劳动监察部门等多方面,都应当参与进来。

  

  所以,到底谁亏了?

  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因为规章制度不完善,也可能因为降本增效的压力,或者就是纯纯地打着“小算盘”,故意对员工“隐形加班”视而不见,对员工申请加班费百般刁难,画大饼,上价值,总之就是舍不得掏钱。

  很多打工人,基于各种利弊权衡,可能最终无奈放弃了这份权利。

  打工人得不到的那份加班费,看上去好像是被用人单位赚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来算一算,“私吞”这笔加班费之后,用人单位可能要面临的支出:

  1.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被裁决支付员工的加班工资;

  2.当地劳动局责令支付员工的赔偿金;

  3.应对裁决、诉讼的人力物力支出;

  4.员工离职后招聘、培训新人的支出;

  5.……

  当然,还有一些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判决后对公司声誉的损害加班员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以及员工内部对企业的认可度等,这些负面影响虽然无形,但却远比金钱的损失更为深远。

  赚小便宜吃大亏啊!

  

  不承认“隐形加班”,不支付相应的加班费,其实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输。

  从“隐形加班”第一案的判决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司法部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更细致的保护,还有职场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维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因此,与其对加班费问题遮遮掩掩避而不谈,不如敞开心怀,优化机制,把加班费摆到台面上,置于阳光下,给予为企业付出的劳动者合理的报酬。

  用人单位不再有“赚小便宜”心态,让付出者得到应有的报酬,劳动者不再顾虑,敢于争取权益,才是良性发展的职场环境。

  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职场摆脱恶性内卷,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彼此尊重,知法守法,共同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4 18: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