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文字游戏!北京广用拼音翻译 加强南海主权主张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香港(专题)《南华早报》4日报导,中国为了彰显对南海的主权主张,在用英语提及主权争议的岛屿和礁石时,愈来愈常用汉语拼音取代原本的翻译。专家指出,此举符合北京的长期战略,但不太可能对同样声索主权的南海周边国家产生任何影响。
据报导,中国外交部和官媒在声明和文章中大幅增加汉语拼音的使用,例如用「Nansha Qundao」(南沙群岛)取代「Nansha Islands」。在中国外交部网站搜寻「Nansha Islands」的结果有超过700条,但在官方声明中的使用频率逐年下降,去年仅使用9次,且8月后几乎不再使用。此外,「Nansha Qundao」过去也曾断断续续使用,主要是在2016年7月,北京拒绝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PCA)对南海主权大部分不属于中国的裁决。
不仅如此,一直是中国与菲律宾关係紧张焦点的「仁爱暗沙」,北京自去年以来愈来愈常称之为「Renai Jiao」,而非「Renai Reef」。菲律宾则称「爱尤银礁」。在中国外交部网站搜寻「Renai Jiao」的结果有近30笔纪录,去年就出现14笔;反观「Renai Reef」有近50笔纪录,去年只出现4次。
至于在「人民日报」英文网站上,「Nansha Qundao」和「Nansha Islands」在2023年被交替使用,但「Nansha Qundao」的使用率大幅上升,在30笔纪录中出现16次。近几个月来,「新华社」和英语媒体「中国日报」也遵循类似路线。
海南省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员丁铎表示,英语名称的改变是北京的「技术性调整」,使用「islands」(岛屿)和「reef」(礁石)等字词来翻译的做法已沿用数十年,而北京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使用汉语拼音,以进一步宣示其对南海的主张。不过,过去几年出现各种翻译的溷用,造成了溷乱,也招致中国学者批评。
关注南海情势的美国史丹佛大学附属「海洋之光」(SeaLight)计画主任鲍威尔(Ray Powell)表示,愈来愈常使用汉语拼音符合北京的长期战略,好让中国的海洋主权主张观念正常化。然而,这不太可能对北京的南海竞争对手产生任何影响,「中国的邻国拒绝接受北京的措辞,甚至可能更加坚持採用自身措辞,以对抗中国扩张主义」。
北京过去多次为南海地物命名,以宣示其主权主张,上次是在2020年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地物命名,其中包括25座岛屿、浅滩和礁石,以及55座海洋山脉和山嵴,引起越南和菲律宾抗议。此外,中国官媒去年在英语文章中提及西藏时,也不再使用「Tibet」一词,而是使用「Xizang」,来强调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