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哈佛女孩塌房:天才少女,“鸡娃”失败

京港台:2024-2-7 13:14| 来源:最人物 | 评论( 25 )  | 我来说几句


哈佛女孩塌房:天才少女,“鸡娃”失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普通美国中产”冲上热搜,伴随这个话题的另一个词条是:持续25年的鸡娃骗局碎了。

  刘亦婷哈佛的故事开始于1999年。

  当年,全球一万八千名优秀学生向哈佛大学递出了申请书,只有1650人入选。一名叫刘亦婷的18岁成都女孩成为其中之一。

  刘亦婷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但幸福的家庭,妈妈是报社编辑,继父是记者。在刘亦婷考取哈佛后,妈妈刘卫华很快发表了自己养育女儿的心得的书籍《哈佛女孩刘亦婷》。

  这本书风靡全国,给当年的中国家庭教育带来不小震动。一名刘姓家庭的父母在看完这本书后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成“刘亦婷”。

  如今,这本书评分只有5.7分,高赞书评的关键词基本是“时代的泪水”、“童年噩梦”、“害人不浅”。

  为什么刘亦婷在20年后从神坛被拉下,评论两极分化?为什么她的故事总是被反复提起?

  这绝不是只关乎个人的八卦故事,它背后,镌刻着浓重的千禧年时代烙印,也提出了那个总是被反复提到的问题: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上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

  新闻主角是成都一名叫做刘亦婷的18岁女孩。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刘亦婷申请的大学,主要是美国东部的常春藤大学及与这些大学齐名的几所著名学院。常春藤大学一致商定,将寄出录取通知书的时间全部定在每年的4月1日。

  刘亦婷在寄完学校申请后,重新全身心投入到高三冲刺中,刘亦婷的父母则掰着手指头算日子:“能被录取吗?能被哪些学校录取?能被哈佛录取吗?”

  4月1日晚上10点,美国东部时间早上9点,刘亦婷拨通了哈佛招生办办公室电话。在报出自己的姓名和出生时间后,对面传来了短暂的噼里啪啦键盘敲击声,然后回复道:“恭喜你!你被哈佛录取了!”

  录取通知书随之而来,里面写道:“哈佛招生委员会极为仔细地选择了那些表现出非凡的学业、课外活动和个人的实力的候选人。”最后落下招生与经济资助办公室主任的签名,又另外亲笔写下:“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之中。”

  之前,她已收到哥伦比亚大学、韦尔斯利学院、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刘亦婷成为1999年的神话之一,“哈佛女孩”的标签被紧紧贴在身上。

  当刘亦婷正在纠结如何选择时,大众却在看完新闻报道后,却反复思索:

  哈佛大学所强调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究竟指什么。

  刘亦婷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成都商报》为刘亦婷开通了四条热线,一下午就接到了近千个电话,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想从刘亦婷父母这里讨取培养孩子的“真经”。

  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也陆续送到刘亦婷家里:

  年轻的妈妈询问“怎么对5个月大的儿子进行早期教育?”

  小学生的家长关心“怎样给孩子缺什么补什么?”

  悲观失望的年轻人称刘亦婷为“消沉中奋起的动力”、“迷茫中的灯”

  甚至深圳一家公司提前发来聘书,邀请刘亦婷毕业后加入他们公司。

  刘亦婷8月乘飞机离开中国后,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和继父张欣武开始撰写教育刘亦婷的书籍,取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经发行,销量达到300万册。

  那些培养哈佛女孩的秘诀,都在这本书里展现。

  刘卫华对自己女儿的精细化教育,开始于一本育儿书籍。

  20世纪80年代,正值国门打开初期,各种各样新奇的思想和学说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包括欧美和日本(专题)的早期教育理论和方法。

  刘卫华在自己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本她称虽然连译者姓名都没有、但“功德无量”的小册子——《早期教育与天才》。

  这本书记录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大人。

  自从怀孕后,刘卫华每天下班都会捧读这本书到半夜。

  书中讲述孕期前三个月是胎儿大脑的形成期,她便顶着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剧烈孕吐,坚持吃多吃好,以保证胎儿的营养。

  长达数月的折磨,又经历了31小时的剧烈阵痛,刘亦婷终于出生。她如此形容刚出生的女儿:“她的皮肤很好,几乎没有新生儿常有的那些皱纹,简直像个半透明的红苹果。”

  刘卫华坚信这是自己孕期食谱的功劳——用鸡蛋和水果堆出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胎儿。她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暗暗发誓:一定要用威特父亲的办法,将女儿培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素质优秀、有能力创造理想生活的人。

  在刘亦婷刚出生15天时,刘卫华就开始对她进行“输入词汇”训练,因为她相信大人有选择地给孩子输入有用的信息,就能有效刺激大脑神经的发育,开发孩子智商潜能。

  刘卫华和刘亦婷互动时,会举着自己的手指一遍一遍强调“手指”。当摇篮里刘亦婷的目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气球时,刘卫华也不厌其烦地教道:“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

  刘卫华向全家人列了教育刘亦婷的表格,其中包括禁止对刘亦婷使用针对婴幼儿的“奶话”,譬如“汪汪(狗)”、“嘎嘎(肉)”,只能使用规范的语言。

  除此之外,表格上还有五官训练——用摇铃训练刘亦婷的听觉、除了甜和咸训练外平时饮食清淡来保持刘亦婷味觉的灵敏度,经常给孩子哼歌来训练她的艺术细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成为刘卫华训练的一部分。

  刘卫华记录:不到20天,刘亦婷就能“视线跟随过中央线”,比国际通行的“丹佛小儿智能检查”测定的平均值最早出现20天左右;4个月大时,刘亦婷已经能自己翻身,并且跃跃欲爬,比平均值提早两个月......

  刘卫华一直用“丹佛小儿智能检测表”追踪刘亦婷的发育情况,在1至6岁总共4大类105个检查项目中,刘亦婷有近100项发育进程远远超过平均水平。

  在刘亦婷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被要求不能用情绪化做事,时时刻刻要讲道理;鼓励她有任何想法都和父母沟通;时间被一块一块切割好,专时专用......

  刘亦婷被鼓励每天写日记,且日记对父母公开的。

  刘卫华后来在刘亦婷的日记本里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批注,比如在刘亦婷关于集邮的日记后面写道:“扩大知识面要靠日积月累”、在刘亦婷记录自己不想听妈妈厕所多冲水的日记后写:“输入能力强弱决定教育成败,必须用惩罚引起婷儿的高度重视,并且反复强调。”

  除了这些大众可以想象的教育方法,刘亦婷的继父张欣武还为刘亦婷设计了“忍耐力训练”:捏冰一刻钟。

  当时刘亦婷只有10岁,在冰箱里取出一块为这个训练冻得结结实实的大冰块。

  捏冰的第二分钟,刘亦婷已经感觉到手上传来刺骨的疼痛;第三分钟,她感觉到千万根冰针在靠近冰的骨头上跳舞;第四分钟,骨头似乎要被冰冻僵、冻裂......15分钟结束,刘亦婷发的手几乎丧失知觉,变成可怖的紫红色。

  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刘亦婷举着自己冻僵的小手,开心地手舞足蹈,她为自己赢得了一本书而高兴,还打趣:“爸爸你可真倒霉啊,输给了我一本书。”

  《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后,捏冰训练风靡全国,成为无数小孩心中的噩梦。

  在11岁时,刘卫华又给刘亦婷发起了踮脚挑战——像芭蕾舞演员一样用脚尖着地,时间同样是一刻钟。刘亦婷感到小腿已经抽筋,前掌传来钻心的疼痛,她只能通过吹气球和背常用数的平方来转移注意力。

  刘亦婷本人和其父母都坚信着,这种伴随着疼痛的“忍耐力训练”,一定能培养孩子超出常人的强大承受能力,让她应付有朝一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承受极限的考验。

  在刘亦婷的青春期,刘卫华为(专题)了杜绝女儿陷入早恋风波,严禁她穿花哨的衣服,发型必须干净利落,平等且有距离感地对待每一名同学。

  当刘亦婷在饭桌上无意间提到班级里同学想玩“恋爱游戏”时,刘卫华严厉地告诉她,恋爱游戏风险极大,很有可能在中止时引得对方不满,产生怨恨。“轻则纠缠不休,重则杀人毁容。”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刘卫华还举了例子:“你曾在上学的庐山刚看到过几个蓬头垢面又扎花带朵的花疯子,那都是因为恋爱游戏的对方考上大学,自己考不上,结果失恋而疯的。”

  严苛的教育下,刘亦婷长成大部分家长都喜欢的那类小孩。

  小学二年级,她在日记本里写最不喜欢的事情是睡午觉,因为这会耽误她看书;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给妈妈捶肩膀。

  长期科学饮食,她习惯将食物分为果、蔬、蛋白质等大类,在开饭前很自然地问道:“今天我吃什么蛋白质?”

  她坚持锻炼,每个课间都要爬楼梯、做眼操,即使学业繁忙,也没有得近视眼。

  她不追星、不沉迷影视作品,对异性也不敢兴趣。

  唯一让她感到烦恼的是,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远大志向”,不过在某一天她也找到了答案,在日记里写道:

  “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我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杠杆,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贫困的儿童都能上学;让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这沉甸甸的使命感把我的心填得满满的,从此以后,我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哈佛女孩刘亦婷》此书一出,家长老师们纷纷效仿刘亦婷父母的教育方法。

  许多80后、90后网友在回忆自己的小学、初中时,都还记得老师们在班会课上念诵书籍里面的内容,还有父母恨铁不成钢地对自己说:“你能不能学学刘亦婷?”

  在“向刘亦婷学习”的风潮下,有父母不允许孩子在酷暑学习时打开家里的空调,美其名曰磨练孩子心性;有老师为了不让成绩优异的学生骄傲,打压道“你永远成为不了刘亦婷第二”;也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只要努力,我们都能成为刘亦婷!”

  2004年,刘卫华出版了第二本总结教育刘亦婷心得的书籍《哈佛女孩2: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同年,作家萧愚出版了一本名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书。

  一半的人仍然被刘亦婷的故事所鼓舞时,另一半的人不再买账,她们发现刘亦婷哈佛故事的蹊跷,认为刘亦婷进入哈佛并非是从小受到的全面教育,而是利用哈佛中国招生政策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刘亦婷的父母反复强调刘亦婷的全能发展,比如短跑速度快、音乐素养高、亲近大自然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奖项可以证明刘亦婷在某个方面非常突出。

  虽然奖项和证书并不能代表个人的真实素质,但是至少在申请学校时,这是必要的资料证明。如果刘亦婷没有这些资料,那她是怎么申请到哈佛的呢?

  大众开始寻找刘亦婷成功申请到原因,终于发现,让刘亦婷成功入学哈佛的关键性因素,是美国友人拉瑞的推荐信。

  拉瑞毕业于达特茅斯和波士顿(专题)大学法学院,是前美国海军中尉,曾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拜伦怀特担任书记员,并担任法律办公室副助理检察长,1975年至1985年间还担任过法律顾问。

  背景赫赫,可想而知,如果能拿到他的推荐信,会排除掉多少同样申请哈佛的竞争者。

  1992年,刘亦婷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在老师的引荐下认知了拉瑞,并在拉瑞的协助下,参加了由他创始的华盛顿-北京学术交流公司主办的学生交流计划。

  那时的中国,鲜有学生以本科身份进入美国学校。去美国交换后,刘亦婷和父母才意识到,除了通过高考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外,申请美国的顶级大学,也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刘亦婷或许不乏优秀的品质,她曾经被剧组选去当小演员。她一边在剧组里拍戏,一边在拍戏间隙自学各门功课,返校后的半期考试考取了全班第一。

  但至少在申请哈佛这件事上,刘亦婷靠的绝大半并不是刘卫华引以为傲的教育方法,而是信息差和足够幸运得到的推荐信。

  如今我们都已了解国外名校的申请依靠的不仅是成绩,艺术体育特长、社会活动,乃至性别、种族、国籍等也是砝码。而当时国人只知道优异的高考成绩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敲门砖,不了解一封国会议员等推荐信,有多重的分量。

  刘卫华出版了那两本书后,刘亦婷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大众也只能偶尔在媒体采访的片段中,找到刘亦婷的现状。

  2003年6月,刘亦婷在哈佛顺利毕业。同年10月,她进入了纽约(专题)的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那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位列全球500强。

  不过几年后,她加入了百事,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又转向一家基金公司。

  也许在打工中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刘亦婷申请了哈佛商学院,准备继续学习,不过被拒绝。

  她转变赛道,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但是收益惨淡,只能作罢。不过她没有放弃,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专注于中国股票投资。

  近些年,刘亦婷最受大众关注的信息是,与自己的哈佛校友结婚。

  关于刘亦婷评论的两极分化不知不觉愈演愈烈,在21世纪初,她还是风光无限的“别人家的孩子”,而随着她考取哈佛的方式和近状曝光,网上不乏出现讥讽的声音:“至少她的老公是真的哈佛的。”

  时代浪潮翻涌过去,将故事的雕琢、舆论的分化冲刷,留下的是属于20世纪末的时代烙印。

  20世纪末,中国经济、文化都在蒸蒸日上,人们对新的纪元感到兴奋又充满期待,斗志昂扬地未来做打算,不论是下海做生意,还是教育神童。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就开始建立“天才教育”,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队伍。中国科技大学接到上级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早慧少年”,尽快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民众在“天才儿童”热潮下,也兴致勃勃寻找身边的神童,几乎每家地区报纸都曾记录过当地的神童,他们聪明机智,在十几岁伊始便能考入大学,代表着家庭和国家燃烧的希望。

  网友不同的观点

  其实刘亦婷过得并不算差,在哈佛念书后拿到了美国绿卡,去过好几所前沿公司上班,自己创业。

  她还经常参加北美各大高校的校友会和出席一些投资论坛会议。

  2010年,刘亦婷会哈佛参加校友会;2015年,她参加了长江商学院全球论坛纽约投资论坛:中国的崛起——挑战与机遇;2017年,参加了由全球研究生级别的商学院组织的最大的与中国相关的商业会议之一,第十届中国商务会议......

  2020年,她参加纽约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的一个研讨会,该俱乐部汇聚了“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各界领袖”。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刘亦婷探讨当代的教育问题,她被介绍的头衔仍然是“哈佛女孩”。

  除此之外,刘亦婷还为自己高中的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鼓励在课外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纵使如此,为什么如今大众对她越来越不满?

  被捧到神坛的刘亦婷,在妈妈腹中时就吸收着妈妈“即使呕吐也要为了孩子拼命摄取食物”的营养,从小被教育全面发展,每天写的日记都得到妈妈事无巨细的批注,总是接受看起来自虐的忍耐力训练,梦想是为国内的发展献一份力......

  即使刘亦婷父母已经如此精细化地试图去创造神童,刘亦婷最后得到的也只是比普通人稍微好一些的生活,且她当初信誓旦旦建设祖国的梦想,也落了空。

  当年疯狂的造神活动中,反映了当时“考取好大学”才算成功的单一价值观。

  如今大众对这层价值观极力反对,亦对这层价值观背后包含的“考取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过幸福人生”的理想路径感到迷茫。

  一位网友回忆在自己小学时,妈妈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买回家念给她听。那时她英语不错,奥数堪忧,常常感到自卑。

  班上奥数成绩好的男生总是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成绩全优的女生总是讨论着以后去哈佛还是剑桥

  十多年后,这位网友已经从大学毕业进入金融公司工作,买了房和车,过着稳定、幸福的人生。偶然一天,她走进书店,发现《哈佛女孩》这本书仍然在书店摆放着,旁边还有“清华男孩”、“牛津男孩”。

  她一瞬间又回到了小学时被这本书支配的恐惧,但那一瞬之后,回想自己人生所拥有的一切,那些与同学对比的自卑、父母给的压力都随流水般流走。

  她拿起书细细端详,想道:这是愚昧时代的标志物。

相关专题:哈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华人社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1 22: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