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恐怖!北京一男子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回家充电爆炸

京港台:2024-2-28 19:23| 来源:北京日报 | 评论( 17 )  | 我来说几句


恐怖!北京一男子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回家充电爆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北京消防部门通报了今年2月份以来全市发生的28起电动自行车火灾案例,其中只有一起发生在室内。车主为何将电池带回家中?危险是如何发生的?北京日报记者从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这起火灾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电池爆炸时骇人的场面。

  

  男子刘某家住通州区玉桥街道新通国际花园北区一高层住宅楼的27层,2月22日下午,他将自己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带回家中充电。据悉,这辆电动自行车系刘某于2021年7月,在网络平台“致跑王工厂自营店”商铺购买的“致跑王折叠电动自行车”及原装电池,刘某按照交管部门要求正常上牌。

  此前报道:北京公布电动自行车火灾最新案例、涉事品牌、起火原因!

  “电池没有改装过,都是原装的。”刘某说,当天他在小区楼下充电桩充电时发现,充电桩自动断电,电池充不进去电,于是他便将电池带回家中充电,“我想试试家里的插座,结果一试就出事了。”

  

  据悉,刘某将电池接到了客厅电视柜下的一个插电板上充电,当时他的儿子正在客厅看电视。没一会儿,孩子便看到电池冒出了白烟,便赶紧喊来了父母。刘某立即将冒烟的电池带到屋外的走廊。

  走廊里的监控摄像头拍下了事发画面:不到10秒钟,电池便起火,之后数次剧烈爆炸,火光四射,浓烟很快充满整个走廊。

  

  “砰砰砰!连着响了好几声,不一会儿烟就从门缝里钻进来了。”王大爷(化名)是刘某对门的邻居,电池爆炸后,他和老伴赶紧把厨房的油烟机打开,把窗户也都打开,两人吓得躲到了里屋。

  电池起火爆炸后触发走廊的烟感报警器,小区物业的微型消防站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事发居民楼,同时,环球影城消防救援站、玉桥消防救援站和葛布店小型消防站9车、48名消防救援人员也赶往现场处置。

  小区物业的微型消防站队员先于消防站到场并使用灭火器处置。幸亏电池没有在室内起火爆炸,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加之走廊没有其他可燃物,电池爆炸后没有引发更大的火灾,现场过火面积1平方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消防救援人员推断,刘某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在楼下充不进去电,是因为智能充电桩检测到电池已经出现故障,故自动切断电源,致使电池无法在充电桩进行充电。

  消防部门提示:多数公共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都设有智能检测和断电保护功能,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发生电气线路或电池故障时能够智能切断电源。如果车主在发现车辆充不进去电或者充电时电池散发热量过大、有塑料加热或焦糊味道时,应当立即停止充电,去车辆所属品牌的正规维修点进行检测,并更换原车原装原型号的电池和配件。千万不要自行改装、维修蓄电池,更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或蓄电池拿到室内停放或充电。

  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不能光劝,必须真罚

  应急管理部日前表示,将督促各地突出“三类场所”和高层居民楼等,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无论是停放还是充电,电动自行车皆不可进楼入户,这是从现实事故中得出的血的教训,更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称,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业的,归物业公司管;没物业的,则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

  应急管理部公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指出,对于乱停放乱充电行为,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0元罚款,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元罚款。专门性法规之外,各地也都开展了多轮集中整治。但频发的火情,暴露出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相当严重。

  电动车乱停放乱充电何以刹不住?

  从客观来看,个别住宅小区仍未配备专门的停放充电区域,或是停放区既不能遮风避雨,还不能便捷充电,亦或是堆满杂物,车主自是不愿意去。而更普遍情况则是,即便小区车棚条件尚可,许多人仍然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哪怕车棚离单元门就几十米,也懒得走这两步。

  至于某些本当承担直接管理责任的物业,一则不大可能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二则即便看到业主带车上楼、私拉飞线,或是碍于情面、视而不见,或是真说几句却招来口角只得作罢。乱象普遍,真正被罚的案例却少有听闻,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某种破窗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如此巨大的存量之下,若是放任隐患,安全事故将防不胜防。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监督管理必须动真格。相关方面要负起责任、劝说到位,对于屡劝不改者,也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派出所报告,作出应有处罚。同时,有必要借助技术力量,比如安装电子围栏、电梯报警装置等;优化车棚停放条件,在安全与便捷间找到最优解。当然,也要做好相关案例的宣传,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案例开始,传递出“真抓严管”的信号,打消某些人“反正没事”的侥幸心理。

  安全问题最容不得糊弄。借着此次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契机,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违规行为动真碰硬、严加惩处,管理每严一分,行动每快一分,安全便更多一分。

相关专题:北京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17 04: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