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华人女生“出租自己的时间”赚钱 客户抢着预约

京港台:2024-3-8 06:15| 来源:北美省钱快报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华人女生“出租自己的时间”赚钱 客户抢着预约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华裔相关新闻,最新动态!

  Helen Li 对传统的成功之路不感兴趣。和许多 Z 世代(出生年份:1997 - 2012)一样,她想要的是不那么死板的工作,而不是在职场上稳步攀升。因此,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份工作:她出租自己的时间,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陪伴,无论是和他们一起吃饭、锻炼、购物、旅行还是看病。Li,今年21岁,刚从多伦多大学统计学和心理学专业毕业。而她毕业后想从事这份工作,也是中国兴起的潮流中汲取了灵感,即通过出租自己的闲暇时间、技能和经验来谋生。

  中国媒体将这种工作称为 "陪伴经济",而它运运而生的部分原因就是中国单身人数不断增加。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国拥有约 2.4 亿的未婚人口。2022 年,中国登记在册的家庭约有 5 亿户,其中 8,300 多万户只有一个人。

  同时,中国经济放缓和青年失业率又一直居高不下,今年6月,中国青年失业率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每五名青年中就有一人失业。

  如此背景下,"陪伴经济"似乎可以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

  据《中国青年报》2021年的调查显示,1535 名受访者中,有近 60% 的人使用过陪伴服务。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寻求游戏伙伴,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则是花钱购买跑步或健身伙伴。

  报道称,调查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属于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被称为 "最孤独的一代"。

  而在日本(专题),也有类似服务的记录。

  也是这项服务在中国的流行,让Li 开始跃跃欲试而后开始在多伦多进行测试。

  8 月初,她在某书上发布了第一条与加拿大(专题)用户联系的寻客信息。没过几天,她就接到了第一位客户:一位受伤的妇女,她搬家后最近需要人来帮助整理行李。

  后来了解到,客户是由于脊椎受伤和失恋而情绪低落。Li 花了两天时间来陪她,帮她整理新居,还陪她去了她最喜欢的餐馆,不然她就只能一个人在那里用餐,最后Li 还陪着她去了她常去的公园独自散步。

  Li 说:"她当时最大的需求就是有人能真正倾听她的心声。"

  迄今为止,李女士已经接待了 60 多位客户,她认为第一次接待客户是最难忘的经历。

  "我能够参与她的生活。......她几乎分享了过去几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所有事情,那种被信任的感觉,知道有人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脆弱"。

  Li  回忆说,也正是这位客户肯定了她的服务价值,"这让我坚持了下来"。

  仅在8月份,Li 就接待了约 20 位客户。

  在过去的五个月里,Li 曾陪人去预约手术,参加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活动,还陪一个人去徒步旅行了 12 公里。而在其他情况下,Li 一般只是和他们一起吃饭或聊天。

  根据请求的类型,Li  每小时收费是 20 到 30元。

  Li 指出,通常情况下,请求越小,客户需要的情感支持就越大。

  "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与人交谈了,他们希望通过我重新开始社交。"

  Li 表示,她的许多客户都很敏感、焦虑或容易想太多。

  有一次,Li 被要求为一位一年没有与任何人交往的客户整理邮件。

  同时,还有另一类人则追求高效、实用的社交方式。

  "如果是与朋友交往,他们需要考虑朋友的感受,不能要求太多。

  而现在,为了获得情感支持,他们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某人或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只要付钱就能解决问题。"

  Li 大多数的客户都是25至35岁的女性,其中许多人都是独居。

  而出于安全考虑,Li 几乎不接受男性客户。仅有的两次为男性客户提供服务,也只是在预约美国签证时为他们担任翻译。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社会学副教授Qian Yue 表示,此类服务在中国的兴起可能归因于一些因素,比如日益增长的地域流动性,这意味着许多人要远离家人或儿时的朋友。

  在某书上,有十多个人在多伦多、温哥华和卡尔加里等加拿大城市宣传类似服务。

  同样,Accompanya.com 也以加拿大的留学生(专题)为目标群体,在其 Instagram 页面上打出了此类服务的广告,并宣传它能为客户带来温暖的陪伴和无价的友谊。

  研究中国移民(专题)身份、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巴黎美国大学助理教授Zed Gao说,他认为陪伴经济在加拿大的华人(专题)社区有发展空间。

  Gao博士称,中国移民很可能会寻求这些服务,因为他们在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包括缺乏社交网络。在中国文化中,心理健康疾病所带来的耻辱感可能会阻碍中国移民向家人、朋友甚至专业治疗师寻求帮助。

  "我认为陪伴经济填补了这一空白。"

  当然,有人认可也有人不解。

  Li 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她工作的价值,有些人会把她的工作比作陪护服务。

  但在她看来,"这份工作与心理咨询类似,属于治疗行业"。

 

相关专题:华人,华裔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1 10:0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