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国将爆发“僵尸蝉灾”?下半身没了还疯狂交配

京港台:2024-4-9 02:34|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美国将爆发“僵尸蝉灾”?下半身没了还疯狂交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天渐渐热了,再过两个月,大量的蝉就会破土而出,在窗外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今年美国的蝉会尤其多,多到几代人都没见过的程度,

  而且它们感染了一种性传播的真菌,会导致它们异常饥渴......

  先来聊数量的问题:美国的蝉大多是“周期蝉”,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13年或17年后才会破土而出,在接下来4-6周内完成羽化、交配、产卵、死亡的循环,于是新一批卵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今年出来的两个族群,一是每13年出来一次的“巢19(Brood XIX)”;二是每17年出来一次的“巢13(Brood XIII)”。

  13和17互质,本来轻易碰不到,但今年正好就赶上了那个最小公倍数,所以两群一起出现了。

  专家估计数量轻松达到“万亿”级,干脆称之为“蝉灾(cicada-geddon)”。

  

  (“蝉灾”将袭击美国)

  上图中提到的“1803”也好理解,13*17等于221,也就是1803年到2024年的时间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还曾在他的《花园之书》中提到了蝉,不过他貌似认错了,将它们称为蝗虫。

  当然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也许是能不能吃......答案是应该能吃。

  因为90年代“巢13”出现时,CBS电视台的记者鲍勃·华莱士也在某咖啡馆尝试过炸蝉,据他说,吃起来“很像某种软壳蟹”。

  

  (当时的电视画面)

  鸡肉味,嘎嘣脆?

  此外,马里兰大学在2004年甚至出过一份“蝉食谱”,挑一张给大家品鉴一番.....

  《上海蝉》

  用料:30只刚出土的蝉。2汤匙大茴香籽,1茶匙盐,2杯米酒,额外的水和米酒,8瓣大蒜捣碎,点缀用的芹菜和萝卜叶。

  做法:1.将蝉和大茴香籽放入加盐的米酒中煮五分钟,捞出蝉;

  2.蒜泥炒香,加入等量的水和米酒,炒成浓稠的糊状;

  3.蝉炸熟,用竹签串起来。

  最后摆盘将蝉放在蒜泥上,前面放上绿叶菜,感觉像蝉从泥土里爬出来,要往绿叶里钻。

  

  (《上海蝉》食谱)

  反正好不好吃不知道,跟上海有啥关系也没看出来,但还挺有趣味儿的......

  (这食谱还有好多,包括什么蝉饺子、面包、派,感兴趣的话可以看文末第一个ref)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的蝉就别吃了。

  因为今年这两个族群可能都被一种真菌——蝉团孢霉(Massospora cicadina)所感染了。

  而这“蝉团孢霉”,是真的诡异.....

  据西弗吉尼亚大学真菌学教授马修·卡森(Matthew Kasson)介绍,当蝉从地下钻出,会蜕变为成虫。

  接下来7~10天内,真菌会把它们腹部背面撑开,然后灰白的,栓状的真菌会从开口喷出,取代蝉的下腹,此时它原本的身体会自然掉落,包括生殖器也丢了......

  诡异的是,此时蝉并不会死,因为真菌会产生安非他明(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这赋予了它们耐力,同时可能也让它们异常兴奋。

  “蝉继续参与正常活动,就像健康时一样,飞来飞去,在植物上行走,但它身体的三分之一已经被真菌取代了,真的有点奇怪。”

  “而且它们会表现得极其热衷于交配。以雄性为例,它们会继续尝试和雌性交配——当然无法成功,因为下半身都没了。”

  “不仅如此,它们甚至还会假装成雌性,吸引更多雄性来找它们。”

  “通常,雄性会发出响亮的嗡嗡声来吸引雌性,而雌性则会轻拍翅膀表示同意交配。但这种真菌会让雄性变得像雌性一样,挥动翅膀吸引雄性。”

  “这样一来,真菌就通过‘性’传播了,虽然并没有真正的交配发生......”

  某种程度上,蝉成了真菌的奴仆,无所不用其极地让真菌传播,即便危害整个种群也不在乎。一些媒体还给它们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僵尸蝉。

  

  (超级性活跃的僵尸蝉将于本年出现)

  卡森教授表示,虽然目前感染的蝉不到5%,但在研究中,他发现了数千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可能有毒。

  而且对该真菌的研究也很不明确,并不知道它起源于哪,也不知它会对野生动物或者人造成什么影响,所以还是别吃了......

  至于太多蝉危害环境的问题,其实不用担心,它们最大的影响是噪音,最多对植物造成一些轻微损害而已,问题不大。

  好吧,看来今年美国人要过一个很吵的夏天了。

  至于那一大堆“蝉食谱”,由于真菌的存在,大概也只能成为没什么用的“屠龙术”了......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1 06: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