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违规行为 卖门诊挂号回流药影响就医品质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央社台北7日电)近期中国出现陪诊员收取服务费,贩卖门诊挂号的黄牛行为,及「药贩子」向医保参保人收购药物,转售给医疗机构图利的违规行为,医疗机构再将这些药物售予患者,成为「回流药」,影响中国医疗品质。
综合中国媒体报导,为满足老年人、行动不便人士、异地就医病患等的陪诊服务需求,中国过去几年开始出现「陪诊师」相关工作,但近期传出陪诊师贩卖门诊挂号等黄牛行为,扰乱医疗秩序。
法治日报6日报导,一名北京家长因女儿连日发烧、咳嗽,到住家附近的公立、私立医院遍寻不着挂号即可诊治的医院,于社群平台上求助,有陪诊师以人民币(专题)500元(约新台币2288元)贩售挂号服务,让家长质疑一般民众就医遇到挂号额满等情况,是否与陪诊员贩卖挂号服务有关。
该报记者以患者家属身分,联络七名自称陪诊师的网路帐号,提出想挂号北京知名医院专家的门诊,并提出隔日要就诊的请求,即便当週的挂号全满,陪诊师还是表示提前留了挂号号码,有特殊渠道能将患者资讯加入医院就诊系统,并收取600元当作专家挂号的服务费。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表示,任何形式的医师就诊号源倒卖,不仅违反市场规则,还触犯中国国家卫计委、公安部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打击黄牛倒卖医院号源相关规定。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表示,黄牛倒卖就诊号行为可由公安机关取缔,但陪诊师贩卖挂号服务则难以界定其违法性质,再加上实名制预约看病普遍,社会对黄牛倒卖行为的关注已降低,一定程度影响到对陪诊师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另外,北京青年报报导,近日出现不少「药品回收人」,医保参保人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药品,「药品回收人」购买有关药品后,转卖给医疗机构、诊所赚取价差,医疗机构再转售给患者,也就是「回流药」。
中国国家医保局日前披露,有「药贩子」在拆解重组回流药时,常溷淆剂量规格、药品种类,还有将过期药、假药换新包装再卖给药店等。
日前一名「药贩子」多次使用11人的医保凭证,在北京多家医院虚假就医、购买药品,并将部分药品出售获利,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3个月。
中国政府自今年开始加强打击「回流药」等医保问题,2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桉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明知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而非法收购、销售,及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将会被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