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仇日民族主义和胡友平女士的见义勇为

京港台:2024-6-30 21:41| 来源:法广中文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仇日民族主义和胡友平女士的见义勇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6月24日周一在苏州的一个公交汽车站上,55岁的中国女子胡友平为救两名遭到袭击的日本(专题)公民而伤重不幸离世。之后的几天中,中国官方的反应前后有所不同,民间舆论更是发生了大逆转,再次体现出官方意识形态主体的民族主义爆棚会产生何等的悲剧。

  这次持刀伤人事件造成一名日本女子和她的孩子受伤。持刀的52岁中国男子被当场抓获,但中国官方尚未公布他的行凶目的。外交部发言人称此次事件是“偶然”,而非针对日本人的有目的性攻击。这与不久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四名美国人在吉林被刺伤事件的定义同出一辙。事件发生后数天,官媒未对公众关心的肇事者情况和现场细节进行及时曝光,也没有对受害者和见义勇为的人表示应有的同情和慰问。

  胡友平去世的信息是几天后才对外公布的,就在胡友平生死不明的几天里,中国网路上有人称赞胡友平见义勇为,也有大量的留言反映出严重的仇日情绪。众所周知,自从日本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批准下向海中排放核废水后,日本就成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众矢之的。在抗日神剧和官媒的多年洗脑下,种种有关在华日本学校的阴谋论甚嚣尘上。有人说:日本人这些年在中国办了多少多少家学校,他们办的这些学校,根本就不招收中国人,只招收日本人。而日本人办的这些学校,就是为了让日本人学习中文和中国一切的东西,目的是培养在中国活动的间谍。

  令人惊讶的是,苏州砍人事件发生后,在网上居然出现了大量的效仿者,这些人来到各地的日本人学校门前进行监视,很多网友还在网上成立了锄奸队。不仅在网上出现了大量支持行凶者的舆论,据传:有些人还要联名到有关部门去请愿,要求减轻甚至免除的对凶手的处罚。有人甚至污蔑保护了两位日本人的胡友平是汉奸,要求对她的身份进行深挖和调查。

  对网上弥漫着的大量的阴谋论、谣言乃至于公开散布的对日本人的仇恨言论,严控网络的中国有关部门居然睁一眼闭一眼,这和以往每当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马上提出“不信谣、不传谣”的操作大相径庭。

  三天后,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6月27日傍晚发出一则“公示”写道:1969年生、现居姑苏区的胡友平,24日在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现有人持刀行凶,立即奋不顾身上前阻止,被犯罪嫌疑人连捅数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经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申报,提请市政府追授市民胡友平“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相关文字中没有提到日本一词,而据知情人说:“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之上,还有更高一级的英雄称号,给予见义勇为而付出自己生命的人,而胡友平难道不够格吗?

  直到6月28日星期五,中国新华社的报道才大大方方地告诉读者:55岁的胡友平24日在苏州一公交车站试图阻止一名持刀者对两名日本籍人士的攻击时遭到连续刺伤,在医院被抢救两天后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该报道未提及凶嫌是中国籍,也未对凶嫌动机、说法及侦办进度加以说明。

  《人民日报》则发文表扬胡友平“以平凡之躯行救人壮举,一个大写的人,也是一道照亮世人心灵的光”。终于引发了中国社交媒体等大范围的哀悼之声。舆论瞬间从“中国人刺杀日本母子”逆转为“中国人勇救日本母子”,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中国网民留言纷说不已:“伟大的女性”、“人性的光辉”、“正义的中国女性”、“平民英雄”、“为了几个日本人不值得”、“救人而英勇献身——不论被救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这位阿姨比那两个受伤的日本人值得关注,可惜当时的媒体只关注那俩日本人了”等等。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28日上午约十点多在官方微博发布降半旗的短视频,并标签“勇救日本母子的中国女子去世”,内文写到:“惊闻胡友平女士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我馆深感痛惜,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从歹徒手中保护了无辜的妇幼,相信她的勇气与善良也代表了广大中国民众,我们在此向胡女士的大义之举致敬,愿胡女士安息。”

  有分析指出:相较中方淡化中国人行刺日本人事件,日本驻华大使馆在降半旗的宣示中,清楚地表明依旧相信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善良,似乎有几分将中共和中国人民分开看待的意思。

  事实上,不仅中共和中国人民不同,中国人民也不同。就在苏州市公安局公告不提日本同一天的6月27日晚上,天津的地标天塔为英雄胡友平而点亮,使用三幅画面:“一个大写的人”加上胡女士的巨大头像,和“一道照亮世人心灵的光”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来纪念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无畏义举。在苏州胡女士见义勇为献出生命的公交站,当地人民带来鲜花却被公安收走,有苏州人骂他们给苏州丢脸。在天津,则有无数游客、市民敬献花束,纪念胡友平女士。

  如果说:胡友平的挺身而出避免了中日之间可能爆发的一场巨大外交危机的话,人们也看到:这场悲剧与近年来被煽起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情绪相关。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07: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