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个女演员,为了7万多个孩子决定“自毁前程”

京港台:2024-8-1 10:38| 来源:书单SHUDAN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一个女演员,为了7万多个孩子决定“自毁前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今社会,大众对明星的认知是什么?多金?光鲜?荣耀?所到之处,万人追捧?聚光灯下,风姿翩翩?

  可还有一种明星,恰恰相反。

  她曾主演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如今却被大众遗忘了。

  在某个角落、某座深山,没有聚光灯,甚至可以说缺钱,但她却托举起了群山背后,那些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在寂静的黑夜里看到人生的光亮。

  她是孔维,一个为了7万多名孩子“自毁前程”的女演员。

  

  刚要走红

  却“自毁前程”

  孔维是一个很“沉浸”的人。

  她没有学过表演,面试北京电影学院时,她抽到的片段是一个囚徒回忆十年前父母兄弟被杀的场景,她盯着旁白,念着念着就哽咽了,最后失声痛哭……

  就这样,近乎一张白纸的孔维,在1996年的夏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与她同级的还有黄晓明、陈坤、颜丹晨、郭晓冬。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面对一群专业出身的同学,从贵州来的、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孔维竟然成了班长。

  大学四年,孔维除了苦练普通话之外,还陆续接了很多广告,包括西南航空的宣传海报。孔维开玩笑说:“走进机场,地上全是我的脸,大家就踩着我的脸走过去。”

  大三那年,孔维主演了吴子牛导演的《国歌》,饰演一位爱国女孩。电影得了百花奖,而孔维也凭借精湛的演技为人所知。

  

  2007年,孔维迎来了一次人生转机。

  姜文邀请她出演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饰演一位风韵犹存、个性十足的少妇。

  立体的五官,摇曳的身姿,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演技,她将这个人物演绎得勾人心魄。

  

  ●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右一为孔维

  同一年,孔维凭借这部电影亮相威尼斯电影节,一袭白裙、艳压群芳,外媒一致称她为“东方的茱莉亚·罗伯茨”。

  还有媒体评价她:“虽然是新面孔,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本以为等待她的是星途绽放的人生,可一则新闻彻底将她从璀璨星途引入风霜泥土。

  2012年,贵州毕节的5个留守儿童在垃圾桶里点火取暖,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被闷死在里面。

  这则新闻深深刺痛孔维,因为刚生下孩子不久,她深知作为一名母亲的心痛。

  孔维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贵州,她想:“我一定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可谁知,这一次孔维又“沉浸”了,一做就是十多年,甚至耽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从捐钱到招募老师

  孔维第一次去到贵州山里,竟被校长赶了出来。

  因为在校长看来,捐钱没有太大作用,有可能就被家长用作了喝酒赌博的筹码。

  慈善机构捐赠的电脑和篮球沉睡在库房积了灰,因为没有人会操作电脑,更没有老师可以给孩子上体育课,教师资源的匮乏,只能保障孩子的语文数学课。

  直到这时,孔维才意识到,只提供金钱物质很难帮到这些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自己独自长大。

  在寒冷无光的黑夜,只有一盏昏黄的灯陪伴他们整个童年,怎么还能要求他们长大后,对社会有所作为呢?

  他们不成长为问题少年,已是万幸。

  

  2014年,孔维发起“资教工程”公益项目,意在整合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到乡村,专门为山区孩子招募音体美英等副科老师,用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课堂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为了留住老师,孔维团队选择招募当地人,因为当地老师更了解当地孩子,他们知道自己成长中的得与失,更易共情到教育之中。

  退伍文艺兵龙涛是土生土长的贵州晴隆人,2014年,他成为“资教工程”的第一位资教教师。

  

  项目初期,他还义务担任兰蛇教学点的音乐教学,学校位于海拔1760米的地方,山高路险,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翻下山。

  第一次去时,龙涛心想路太烂就放弃。可当他上完课时,孩子们竟全部聚在门口送他,还满怀期待地说:“老师下次再来。”

  龙涛不忍心辜负孩子们,于是他每周五都雷打不动地来上课。

  龙涛通过定点定校和片区走教的形式先后给规模小学、兰蛇教学点、徐红小学、光照小学、晴隆六小、晴隆三小这6所学校的孩子带去音乐课堂,而且这一教就是10年。

  他说:“我的第一个10年献给了童年,第二个10年献给了部队,第三个10年献给了‘资教工程’。”

  

  

  

  而孩子们也在龙涛老师和歌声的陪伴中体会到了上学的快乐,积极的种子在晦涩的童年里生根发芽。

  他们的生活不再被群山遮挡,也不再是无数个没有希望的日子的堆砌。孩子们的眼睛里透露出希望的光,而山那边的笑声也与日俱增。

  从捐钱到招募老师,孔维注定与这里产生羁绊,从此再难分开。

  

  

  

  

  做公益就是立人设?

  创立“资教工程”以来,孔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她一定是演不下去了,所以做慈善、立人设、刷存在感。”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孔维都很难过,但更多的是无奈,她不明白为什么做好事还有这么多人质疑?有时候气不过也会回复几句,可等来的却是更汹涌的攻击。

  但演员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机会错失了,就很容易被公众遗忘、就是拿不出作品,有什么可说的呢?没有人在乎你是否委屈,他们只在乎结果。

  

  ● 话剧《北京人》剧照,右一为孔维

  既然银幕机会不多,那就走上话剧舞台,《雷雨》里的蘩漪,《北京人》里的思懿,《如梦之梦》中的十里红……

  孔维主演了多部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个个都鲜活生动。

  话剧让孔维再一次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有了底气的她不再害怕流言蜚语,也更坚定地继续走在公益这条路上。

  

  ● 话剧《雷雨》剧照

  演员和公益,日益成为她不可分割的两项事业。

  从家乡贵州到有着远征军后代的云南,从2014到2024,孔维的“资教工程”走过了10年,资助了111所乡村小学,为7万多名留守儿童带去了七彩课堂和爱的陪伴。

  

  走进大山,孩子们对孔维有个统一的称呼:孔妈妈。

  为什么叫她孔妈妈呢?

  因为他们的妈妈常年不在身边,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没妈了。

  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妈妈就长孔维这样,一双总是笑意盈盈的眼睛,说话轻轻柔柔的。

  孔维像妈妈一样爱着每个孩子,而孩子们也像她一样,爱得汹涌。

  

  有一个小女孩,每次知道孔维要来家访时,都会拿着手电筒去村口迎接。

  有一次孔维问:“你为什么每次都来接我呀?”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小声说:“因为你怕狗呀。”

  原来孔维第一次家访时被狗吓了一跳,这一幕被小女孩牢牢记在心里,于是每一次她都默默承担起保护孔妈妈的责任。

  还有一次孔维下乡,一个小孩张着双手跑过来,孔维没注意,一转身将小孩撞到了。她赶紧去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可小孩却躺在地上笑着说:“没关系,我等你很久了!”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孔维用爱将他们破碎的童年一点点拼凑完整,而他们用心珍视与孔妈妈的每一次相见。

  

  有一年,孔维和孩子们在一座偏远的山顶小学相聚,操场是老师们徒手挖出来的。

  那一晚,他们点起篝火,在操场上开了一场篝火晚会,孔维拉着孩子们的手一起唱歌;老师们吹着笛子,余韵悠长,回声在山谷里阵阵激荡。

  有那么几秒,孔维听着笛声、看着火光突然就出了神,眼泪不知不觉涌上眼眶,她想:面对质疑,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自证了。

  如果有一天,真的坚持不下去了,那也是倾尽所能。但如果有能力,她就会做一辈子。

  不求所有人都理解,只求回望来路时,肝胆皆冰雪。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00: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