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第一铁腚” 在奥运横空出世

京港台:2024-8-6 05:06| 来源:Vis | 我来说几句


“中国第一铁腚” 在奥运横空出世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我宣布,本届奥运最让人尴尬的夸人称号出现了。

  中国公路自行车选手吕先景,就这么水灵灵地被网友们尊称为了“中国第一铁屁股”。

  昨天结束的巴黎奥运公路自行车比赛,堪称奥运会赛程最长的项目之一。

  选手们需要骑行273公里,还不是平地,期间需要爬升一两千米的海拔,汽车开完这么多路都需要三四个小时。

  公路自行车在国内算小众项目,咱们中国唯一的选手吕先景,硬是从下午骑到了晚上,足足7个小时。

  普通人在沙发上硬坐7小时都受不了,不敢想这需要怎样的体力毅力。

  最终排名68,已经是中国本次在这一项目上的最好成绩,他是近30年来中国首个完赛的运动员。

  吕先景是云南人,网友们还发现另一位女子山地运动员伍志帆也是云南人,她是比赛当天唯一完赛的亚洲车手。

  被感慨为“云南的山路终究还是造出了铁腚”。

  

  

  本届奥运会以来,像吕先景这样的国内小众项目运动员和项目本身都颇受关注。

  大家看奥运时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不止看那些夺金热门项目,也爱看这些有趣的冷门项。

  除却竞技本身,体育本身也是各具观赏性的存在。

  像公路自行车赛程虽然久,但时不时点进直播看比赛的观众们发现沿途景色不错,法国民众在路边给运动员们花式加油。

  

  上周结束的自由式小轮车比赛,因为比赛画面惊险刺激出圈,被调侃“这些动作让我做,我多少能得个灵牌”。

  

  中国选手邓雅文的表现↑↑

  这些天下来,可能不少关注奥运的朋友已经发现了——

  本届巴黎奥运,这些小众项目不仅是引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关注。

  中国队也的的确确在许多冷门项目上都有了出乎意料的表现,优秀的小众运动员简直雨后春笋般地集中冒了出来。

  上文提及的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05后小将邓雅文拿了中国队在这一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女子冲浪比赛,05后杨思琪进了16强创造历史,这是中国队第一次拿到冲浪项目的参赛资格。

  

  本周将要进行的速度攀岩、霹雳舞比赛,这俩都是本届巴黎奥运新增的项目,但都被认为有夺奖牌的希望。

  中国攀岩队的伍鹏,在垂直墙壁上徒手攀岩,15米用时不到五秒。

  重力仿佛在他身上不存在,牛顿看了要从棺材板里坐起来。

  除了都是小众冷门,这些项目还普遍有着两大共同点。

  一是大多为中国队首次挺进奥运会。

  二是不少选手都是由其他运动转项而来。

  小轮车的邓雅文,原本是田径运动员,8岁时进入泸州市业余体校田径队训练,于2017年被选拔输送去练小轮车了。

  速度攀岩的伍鹏,最初学的也是柔道,2017年被选送练攀岩。

  

  速度攀岩里另一位选手龙金宝,武校出身,原本练习武术与散打,同样是在2017年被选拔进攀岩队。

  他们运动履历的重大改变,基本上都源自于六七年前体育圈内人尽皆知、但普通人很少了解到的一大变化——

  跨界选材。

  这项变革至今在业内都存在争议,但巴黎奥运上小众项目的优秀表现至少让不少人认同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成了许多“熬不出头”运动员的救星。

  

  跨界选材,内容如其名,也就是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里挑苗子。

  它会出现,还得追溯到此前的冬季奥运会。

  2015年时北京获得冬奥运举办资格,但当时冬奥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未在中国开展过。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界跨项选材,重点面向武术、杂技、技巧、蹦床、体操等等。

  到最后,北京冬奥会的雪上项目中近一半选手都为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

  其中如中国跳台滑雪队,全员都是通过跨界选材从其他项目选拔来的,2019年才组建,最终成绩距离决赛一步之遥。

  大部分人只经历了一个奥运周期的训练时间。“只能一天当做两天三天用,一年当做两年三年用,训练期间没有节假日”。

  

  这种训练模式,显然与大众印象中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长久以来,大家熟知的强势项目如乒乓球、跳水,大多是从小就接触项目,封闭训练、选材。

  像乒乓球,全国人民看着马龙从小打到大。

  人们熟悉的运动员中哪怕存在“跨界”也尚在有限的范围内,比如刘翔小时候本来练跳远,后来被老师选去练跨栏,都是田径项目。

  但中国的“跨界选材”实践起来很胆大,选练田径的去练跳台滑雪、选练蹦床的去练滑板。

  相当于抛开所有技巧与定式,回归到运动员们最基础的维度如四肢能力、爆发能力、核心力量等进行选拔。

  今年出征巴黎奥运滑板女子街式项目的三位“小孩姐”,崔宸曦、朱沅铃、曾文蕙。

  除了崔宸曦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带她玩滑板而涉足这项运动,另外两位小孩姐都是通过跨项选材接触。

  朱沅铃原本学蹦床,曾文蕙原本学武术,这两项运动看中的弹跳、协调、平衡能力与滑板项目有共通处。

  

  许多跨项选手在接触新项目之前对此了解甚少,毕竟大多是国内范围的小众冷门项目。

  前段时间我们单独写文章介绍过中国冲浪队挺进奥运的不易,来自大凉山的冲浪小将,在被选拔参与训练之前甚至没看过海。

  当时评论区就有不少读者疑惑,此前都没接触过海,是怎么看出有冲浪潜能的?

  实际上,杨思琪8岁时入体校原本学的是柔道,因年龄不足无法比赛,又被教练推荐转入帆船队练习了一年。

  她的教练发现杨思琪的身体素质相比同龄人更好,尤其是动作更流畅有力,带着她9岁时转项冲浪。

  这才有了今年让观众乃至同场冲浪选手们都惊讶的,“山的女儿也能站在浪的尖上”

  

  跨界选材的改革刚出现时,体育业内对此褒贬不一、存在一定担忧。

  它的优势显而易见,那就是打破了运动员训练、选材的封闭圈。

  传统的专项培养模式,让运动员在很小的年龄就针对某个项目进行训练。

  它有可能导致运动周期缩短,早选材、早专项训练、早出成绩,但容易导致早退役,也可能会限制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潜力。

  跨界选材也能短时间内填补小众领域的空白。

  在此之前,许多小众项目依赖的是选手们的热爱或坚持,如文首提及的吕先景,又或是像游泳马拉松选手辛鑫。

  她已经撑了里约奥运、东京奥运、巴黎奥运三个周期,如今又以该项目唯一中国选手参赛。

  

  与此同时,它的缺陷同样摆在眼前,成功率未知。

  在跨界选材推进之初,许多教练员、运动员们都不免产生一些顾虑——

  我们真的能从青春期孩子身上看到冠军的潜能吗?

  一个奥运周期来得及培养成熟运动员吗?

  各项目、各省队之间的行政组织壁垒如何打破?

  

  这些顾虑有的被现实击破,巴黎奥运诸多小众项目创造新历史证明了选材的可行性。

  也有的被证实还需改进。

  本次奥运不少选手原本是被培养冲击东京奥运周期,但三年前运动员们的整体实力尚未稳定。

  像冲浪、自由式小轮车都是在东京奥运会时还没拿到参赛席位,等到了巴黎奥运周期才大放异彩。

  倘若抛开宏观层面的目的与顾虑,只关注运动员层面。

  跨界选材在客观条件上给了运动员们重新选择一次、再谋出路的机会。

  在国内,一些传统常见大项如田径、体操长久以来内部竞争激烈,还有一些项目在商业前景上陷入瓶颈如武术。

  从它们中跳出来尝试国内尚为空白的小众项目,对运动员们来说是一场命运的赌博。

  是留在安全区内,还是赌一次微小的上奥运可能。

  

  一家武术学校的LED屏反复播放着学生通过跨界选材参加冬奥会的喜讯  via@延鲁武校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一民曾介绍,2018年在选材最密集的“扩面”阶段,一共选了3000多人备战22年冬奥。相比上一个奥运周期备战的300多人,扩大了844%。

  而到了“固点”,也就是确定最终留选名单阶段时,一些运动员面临退役或分流。

  后期的国家队,只留下了几十人。

  如今在巴黎奥运走到人们面前的这些优秀小众项目运动员,同样是大浪淘沙后的胜利者。

  当初被淘汰的运动员们也并非毫无收获。

  2018年时为了激励运动员们尝试跨项,体育总局规定选手们一经入选2022冬奥国家集训队,即授予相应项目的一级运动员称号。

  这对不少被选中的队员来说算是“意外之喜”。

  

  跨界选材也影响到了一批非传统运动员群体,譬如前文提及的滑板队崔宸曦,她原本更接近于民间有天赋的爱好者。

  与崔宸曦情况相似的,还有中国攀岩队的潘愚非、骆知鹭,都是小时候接触后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展现出一定才能。

  他们虽然并非体校体系内的选手,但也在跨界选材的范围内。

  现实地来谈,不少项目在国内之所以小众,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尚被划分为“中产新潮运动”。

  如滑雪、冲浪、攀岩、滑板等项目,目前仅在大城市有所流行,小城小镇乃至山里的孩子们没有条件接触。

  哪怕生活在城市有所接触,这些运动如果要以竞技体育而非爱好的标准去训练,就需要标准的训练场地、专业的训练教练。

  个人很难有途径去配齐这项训练条件,也往往难以承担冲击世界比赛的训练成本。

  跨界选材的大范围选拔集训模式,至少能让有天赋但无条件的运动员、民间爱好者们,拥有了专业的基础教练与后勤保障。

  参与小众项目的意义,其实远不止“填补奥运大赛上的空白”这么简单。

  近年来的奥运新增项目如霹雳舞、滑板、攀岩,都有着强社区文化属性,有着强产业化、商业化的可能。

  跨界选材的理想状态,是“不拘一格选人材”,同时吸纳有天赋的民间爱好者与体校运动员们。

  带动小众运动出圈,促进其商业化的进程,这是一切职业化运动的基础。

  尽管当下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信并期待,职业化的未来已在来的路上。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体育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30 13: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