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在太空建数据中心,这脑洞能行吗?

京港台:2024-9-6 05:29| 来源:镁客网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在太空建数据中心,这脑洞能行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给数据中心散热这事,太难了。

  在AI时代,科技公司们除了缺显卡以外,还非常缺水

  在去年谷歌发布的环境报告里有一项离谱的数据,这家巨头在2022 年总共消耗了 56 亿加仑的水,其中约52亿加仑用于公司的数据中心,比往年增加了20%。

  

  不过这些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单纯就是为了给数据中心散热

  在过去,数据中心都是靠风扇、空调降温,可机器一多,科技公司们发现开着空调实在是太耗电了,于是想到了用水来降温。

  比起用电,水冷的价格明显便宜了不少,而且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电价格也很便宜。这就是为什么苹果、阿里、腾讯、华为(专题)等企业都跑到了贵州造数据中心。

  然而随着近几年训练大模型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巨头们发现水也不够用了。据一篇论文数据显示,仅GPT-3的一次训练就要消耗了近70万升的水,相当于填满一个核反应堆。不仅如此,用户每向ChatGPT提问约50个问题,ChatGPT又得要消耗500ml水降温。

  其实说到底,数据中心需要的是散热手段,不管水冷还是风冷,能让数据中心正常维持运转就行。

  于是有一家公司突发奇想,如果能在极其寒冷的太空建一个数据中心,那完全不用担心散热问题

  不靠电,不靠水,全靠太阳能

  Lumen Orbit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专题)的初创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在太空中处理数据。

  按照Lumen Orbit的规划,他们计划发射300颗卫星,部署在近地轨道之下,并构建成一个类似星链的网络,以此构建一组在轨地面基站(in-orbit ground station)。

  

  不过他们并不提供网络,而是为用户提供经过处理的数据,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在太空里的“移动硬盘”。

  不过Lumen Orbit的计划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希望将AI超级计算机搬到太空,以此实现无限算力和无限空间的完美结合

  根据LumenOrbit在其白皮书中透露的信息,他们计划在明年发射首颗卫星,这颗卫星上将搭载比目前送上太空的任何GPU都强大100倍的计算单元,未来他们也将借此发力太空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业务。

  为什么要在太空造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还是散热问题

  在外太空,平均环境温度约为 - 270°C,如果能利用好太空的低温环境,设计更高效的散热系统,那么远比常规使用电能的冷却架构更简单、更高效。

  其次,太空里可以获取24小时高强度的太阳能。

  根据Lumen Orbit提供的数据,美国地面太阳能发电场的平均容量系数仅为 24%,相比之下,该公司提出的太空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容量系数大于 95%,加上没有季节或天气的影响。

  因此,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阵列产生的能量将是地球上相同阵列的 5 倍以上。

  

  在太空发射成本不断下降的前提下,该项目的长期成本并不会比地面数据中心高太多。

  最后,Lumen Orbit谈到了太空的可扩展性以及设备的寿命和稳定性。在这些显著的优势下,该计划可以有效解决地球面临的一系列资源难题,如电力紧缺、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除了Lumen Orbit提到的几点优势以外,在近地轨道资源即将占满的情况下,低轨卫星产生的数据量也将越来越大,而留给卫星进行数据传播的时间窗口却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意味着一些数据很难及时传回地面,那么在太空建立数据中心也有它的必要性。

  因此在Lumen Orbit之外,还有几家公司也在研究将数据中心送入轨道,这当中也包括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

  GPU上太空,并不容易

  目前,Lumen Orbit已拿下知名初创投资机构Y Combinator 的投资,并且在今年完成240万美元融资,万事俱备,只欠发射。

  

  不过资本定义下的商业航天风口其实还没到来,Lumen Orbit的计划里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以国内某从事类似项目的团队作为对比,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把数据中心建到太空去至少需要高达10亿元人民币(专题)的造价。

  而从目前网上报道的消息可以看出来,Lumen Orbit目前的资金投入包括配套工厂建造、大型GPU集群研发以及其他项目,后续资金能否支持卫星发射还得打个问号。

  回到太空,由于处于真空环境,因此目前的航天器都是无法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与外界交换能量,只能通过热辐射,而热辐射散热的速度很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空间上都是装着巨大的散热片。

  从Lumen Orbit的介绍来看,他们也计划利用散热器解决卫星自身的问题,但由于未公布散热器的配置,成本效益还不明显

  目前地面数据中心需要定期进行物理维护,而太空中的数据中心维护成本更高,即便是机器人或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也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一部分的成本暂时还难以解决。

  最后就是太空中的辐射防护,电子元器件会受到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 SEE)和总剂量效应(Total Ionizing Dose, TID),长期下来会导致器件性能逐步下降。尤其对于当前的先进工艺,很难说在太空中能有优秀的发挥。

  总之,在太空造数据中心的想法很好,但和其他商业太空项目一样,技术过于复杂、回报周期过长,倒不如海底、极地等地方更现实一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4 06: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