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袁隆平的孙女,竟然被网暴了……

京港台:2024-9-9 00:25| 来源:闲时花开 | 评论( 10 )  | 我来说几句


袁隆平的孙女,竟然被网暴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8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农大校长孙其信,在当天演讲中透露,袁隆平先生的孙女,也是今年9543名新生之一。

  媒体跑去求证袁隆平先生的儿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

  得到肯定答复:

  去中农大读书的女儿,是袁有明。

  小姑娘很早接受采访时,就表达了一心向农、追随爷爷脚步的志愿。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后人,沿着闪光足迹,心系朴厚田野,投身金黄农业,钟情沉实谷穗。

  这,本是薪火相传的故事。

  孰料,评论区里却一片阴阳怪气,竟然还有不少点赞。

  “报出高考考了多少分。”

  “子承父业这也算投身农业?”

  “门阀。”

  

  看到这些,只是想到两句话。

  一句是,人间不值得。

  另一句是,袁爷爷真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不知道那些轻易张口说出凉薄之词的人,有没有想过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父辈和我们

  我们每个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踩着父辈的肩头,走向远方的。

  哪怕是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也是靠父母用庄稼换取的钱财,用勤劳铺就的道路,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

  当然,因父母身处底层,能力有限,匮乏人脉,使出最后一把劲儿把我们送到大学后,就无力做更多。

  我们离开故土和父母,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坚持,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又托举我们的孩子,拼尽力气、资源和人脉,为孩子铺路,争取做得比我们的父母,更多、更好、更辽阔。

  这,就是父辈和我们、 家庭和托举、血脉和传承。

  

  袁隆平先生的孙女学农,钟南山先生的后人从医,任正非先生的儿女从事科技研发,姚明和刘国梁的孩子走上体育道路,明星文艺圈的大腕儿们都在为他们“星二代”的孩子站台……

  这是父辈庇佑,是人之本能。

  也是人类族群从茫茫荒原奔赴煌煌文明的代际传承。

  其中,需要洞见的区别是:

  因父辈的身份与能力有大小,子孙从父辈得到的庇护和传承,就有了差别。

  有人能从父辈那里得到一个商业帝国、一条金光大道,而有人只能从父辈那里得到一个清贫之家、一条艰难之路。

  但,不该在心理失衡中,攻击辱骂那些幸运的人。

  你十年寒窗,凭什么抵得过人家三代经商。

  这是家族内部的因果,只能如实接受。

  在这种接受中,我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家庭的引领者,引领家族走向宽阔路,让后人强壮团结。

  这,才是“我们和父辈”的最好解。

  第二,特权和公平

  阴阳怪气的人,之所以心理不平衡,是认为袁先生的孙女上中农大,是不是享受了“特权”。

  我不敢保证,小姑娘一定是被高分录取。

  我查阅新闻资料,知道小姑娘就读的长沙市长郡中学。

  该校是湖南重点高中,创办于1904年,2024年高考600分以上就有大几百人。

  同时,从孙其信院士在开学典礼上自豪地谈到这件事,袁隆平先生的儿子主动回复媒体的求证可以看出:

  袁隆平先生的孙女到中农大,走的是可以放到台面上讲的正途。

  正途,未必一定是高考摘取高分,而是在国家高考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合法路径。

  相同案例是,奥运冠军可到名校读书,烈士子女可享教育优待。

  我认识一个小姑娘,她爸爸是警届烈士,她高考就是享受了教育优待,被警察学院录取。

  对于这样的照拂,我心服口服。

  人家的父亲年纪轻轻为国捐躯,人家当然值得被国家如是厚爱。

  要知道,那个荣耀之家,承受着破碎之痛。

  Image

  这样的优待,不是特权,而是公平。

  是对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者的公平;

  是对为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的公平;

  我想,这世界上本没有真正的公平,如果有所谓的公平,必定闪着庇护和慈悲的光芒。

  第三,戾气与宽厚

  就在“袁隆平先生的孙女”登上热搜的同时,我看见明星孩子去美国读书的消息。

  没有踩高捧低的分别心。

  只是由此出发,去分辨思考:

  袁先生的孙女,没有条件去国外读书吗?

  当然有。

  但她选择了国内,选择了中农大,选择了追随爷爷的脚步。

  

  对于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葆有善意和宽厚。

  而不是揣测和辱骂。

  作为互联网写作者,我有个很深的感触:

  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打击网暴,但互联网的戾气,有增无减。

  网络暴力正在毫无差别地伤害到每个人,甚至一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从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到陈梦、全红婵……

  那些毫无凭据的恶意,那些指鹿为马的栽赃,那些煽风点火的对立,就像密集无形的子弹,一颗颗射向无辜良人。

  人言可畏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敢表达,不能说话,不愿发声。

  这样的时代,是可怖的,也是倒退的。

  作为普通人,当有的自我觉察是:

  每一句恶言,都是伤害他人与时代的匕首;

  每一句善言,都是照亮他人与时代的橘灯。

  犹记得,袁隆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做人就像做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

  这个时代,大概正是最缺乏好种子的时代。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8 13: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