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的地方财政,比你想象的更严峻!

京港台:2024-9-12 21:15| 来源:资本时差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的地方财政,比你想象的更严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大家都知道财政紧张,但还是低估了财政紧张程度。

  翻开历史看看,大家也低估了财政崩塌的影响。

  你敢相信,财政收入也会造假?

  先看一下全国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今年前7个月,我国各地财政收支,除了上海盈余之外,其余全部赤字,其中四川差距最大,高达4100亿。

  

  为何说财政紧张程度超出想象呢?

  1、趋势变差,没有谁可以高枕无忧。

  2000年,全国财政净贡献省市12个,到2010年降至10个,到2020年降至8个,2024年上半年降至1个。

  实际上,早在2021年全国所有省市财政都全军覆没了,就连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也降为负值,为-659亿元。

  

  实际上,上海的财政也就靠核心区支撑,郊区基本上也全面下滑,出现了负值。

  

  什么意思?

  各地财政紧张,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趋势,并且趋势还在不断往下走。

  就连财政状况看起来不错的上海,也并非高枕无忧。

  2、缺口巨大,难以弥补。

  各地财政收支缺口合计高达5.74万亿元。

  具体看,财政收支缺口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有23个;缺口超过2000亿元的省份多达15个,财政缺口3000亿以上的也有4个。

  四川更是以4130亿元赤字位居首位,其余三个省份是河北、河南、湖南。

  如果全年来看,差不多都是十几万亿的缺口。

  比如2023年31个省级行政区广义财政收支缺口合计达14.60万亿,其中,2023年全年实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1.72万亿元,扣除对应支出后缺口为11.77万亿。

  3、财政收入造假,虚增收入。

  你以为财政状况已经够差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差,因为这里面还有财政收入造假,打肿脸充胖子的问题。

  大家翻开各省市2023年审计报告看看,四川、青海、内蒙、河北,甚至广东等省市,都有一些地方在财政收入上造假,虚增财政收入。

  

  造假方式包括,捐赠资金纳入同级财政、财政空转虚增收入、虚假处置公益性资产、多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等。

  造假的动机也很明显,包括但不局限于上级指标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自身的排名压力以及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等等。

  把这些造假剔除掉,把财政收入数据清洗一下,各地真实的财政收支情况会更加紧张。

  再看财政收入。

  财政状况恶化的一个关键就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财政收入出现问题,主要是各地卖地收入急剧下滑。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卖地收入在2021年达到峰值,此后两年继续下滑。

  

  实际情况是,从2019年开始房地产和土地市场就不行了。

  之所以2020年和2021年卖地收入还能上冲,完全是因为各地城投企业和各地国企在虚假托底。

  这完全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儿,有的地区卖地的时候只有一家国企竞标,为了多增加卖地收入,自己连续几轮炒高地皮。

  后来上面发文不让这样玩儿了,土地收入就开始原形显现。咱们可以直观的看一下各地卖地收入:

  

  一句话,全国各地财政收入下滑,跟土地财政垮掉息息相关。

  土地收入下滑后,靠什么呢?

  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前一段时间某些地区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我们经常看到的,本以为是国家经营的场所,很多都承包给私人了,就是为了增加预算收入。

  比如,旅游景点承包、全国不少地区的国道又恢复收费了等等。

  2、罚没收入飙升,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力。

  一个正常的经济体,财政收入应该靠税收为主,经济好了,企业盈利增加了,税收也会增加。

  但是我们看一下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的税收收入,基本上都是下滑的趋势。

  相反,全国各地的非税收入急剧飙升。

  

  什么是非税收入?主要源于各地加大资源资产处置力度、公安大案要案及纪检监察等罚没收入等。

  很明显,非税收入的持续增长会损害当地营商环境,而且资产存量空间有限,显然不可持续。

  这两年,财政收入还能靠非税收入来支撑,再往后呢?

  最后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政缺口,是问题吗?其实不是问题。

  这么多年,财政缺口一直存在,最后怎么抹平的?发债嘛。

  比如2023年,地方14.60万亿的广义财政收支缺口,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量达10.16万亿,弥补后缺口还余4.43万亿左右,然后新增发行4.43万亿国债就行了。

  债务多了,会出问题吗?其实,单纯的国债规模大小,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日本(专题)、欧洲、美国等等,他们的政府债务水平,比我国都高不少。

  所以,财政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花钱。

  有人说,财政养了多少多少人,这些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浪费。现在很多地方也喊出了口号,“精兵简政应对地方财政紧平衡”等等。

  从这方面看,削减财政供养人员就是合理的。

  其实,这并不是国际通用的逻辑。

  在其他国家,政府工作人员,也属于就业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关门的时候,国内消费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为何不适用这个逻辑呢?主要还是因为,老百姓本身的负担太重了。

  因此,精兵简政,减轻老百姓负担,私人部门增加的活力,将远超过特殊群体消费能力带来的经济活力。

  也就是说,最差的花钱方式,其实还不是养一堆人,而是上马效率低下的项目。

  财政支出,或者财政投资,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下。

  市场上收益率5%的项目,让财政投资,能把收益率干到2%。

  比如,市场采购,一颗螺丝10块钱,换成财政投资,价格能涨到1000块,钱都被某些人“黑”掉了,项目收益率怎么可能会上去嘛。

  而且从经济学上看,财政投资还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上的项目,会挤出民间资本。

  这就会形成负反馈。

  无论是财政养一堆人,还是财政投资效率低的项目,甚至给新能源企业补贴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财政花的钱只让一小部分群体收益了。

  好的花钱方式是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北欧国家税收非常高,为啥人家的老百姓没有太多怨言?因为这些钱都用在了老百姓头上了嘛。

  

  所以,财政的问题,不是怕收支不平衡,也不是怕债务规模大,怕的是钱没用在老百姓身上。

  因此,如果考虑到花钱的方式,财政形势其实更加严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 23: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