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华日:美官员本週赴北京开会 关切中国产能过剩

京港台:2024-9-17 22:30| 来源:中央社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华日:美官员本週赴北京开会 关切中国产能过剩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央社华盛顿17日综合外电报导)「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报导,美国高级官员代表团本週将前往北京,参加美中高阶官员会议,将聚焦中国製产品在全世界市场氾滥的疑虑。

  华尔街日报引述一名财政部官员的消息报导,以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次长夏包(Jay Shambaugh)为首的美国官员将在19日和20日与中国官员举行会议。

  中美两国去年成立一个经济工作小组,在双方竞争升高之际加强沟通,这场会议是这个经济工作小组的第5次会议,该小组成员包括了联邦准备理事会(Fed)官员。

  夏包在给华尔街日报的声明稿中表示:「重点是我们拥有一个弹性的管道,与我们的(中国)对口官员讨论一连串经济议题,不但在我们看法一致的领域,也在我们看法分歧的领域。」

  「在我们这次访问期间,我们将针对中国总体经济失衡和工业政策对美国与世界各地的劳工和企业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展开进一步讨论。」

  报导中表示,在新一轮对话中,美国代表团将以财长叶伦(Janet Yellen)今年4月访中期间提出的警告为基础。叶伦当时指出中国巨大的製造机器的产出过于庞大,以致于整个世界无法吸收。

  中国在国内需求疲软之际,扩大製造产能,将过多的产能出口到海外。这样的政策选择反映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专题)强调打造全方位产业供应链,以降低中国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却提高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

  目前为止,这样的政策已对全球产业造成排挤,恐将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战。许多中国的贸易伙伴从美国、欧洲,甚至部分被视为对北京相对友善的亚洲国家,也提高对中国的关税与其他贸易壁垒,以防堵低价中国製产品来袭。

  华府、布鲁塞尔和其他当局都担心中国出口氾滥,这些出口产品往往在政府的补贴之下生产,恐压垮他们国内的产业,导致工作流失和企业关门,重演21世纪之初所谓的「中国冲击」(China Shock)。当时中国大量出口钢铁等产品,扰乱全球市场。

  这次对许多已开发国家而言风险更高,因为中国的政策直接针对电动车与再生能源等西方国家本身想扶植的产业核心。

  北京则是驳斥关于产量过剩的警告,称这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压制中国崛起的藉口。北京也进一步告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挑战华府的产业政策。

  除了外部的批评声浪,北京也面临内部的压力。

  不必要的厂房侵蚀企业获利,造成资金浪费,削弱生产力成长。中国不少经济学家呼吁政府把援助的对象,从製造业转向家庭,以提振内需。

  然而,领导团队迄今对于调整政策兴趣缺缺。随着美中关係持续紧张,习近平反而加速在电动车、半导体和人工智慧(AI),以及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被视为中国超越美国行动的关键。

  夏包今年7月在美国智库外交关係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演说时表示,华府忧心在对美国的企业和劳工产生重大外溢效应的情况下,北京「目前明确倾向推动製造业更进一步成为中国的成长动力」。

  夏包在给华尔街日报的声明中表示,美国代表团也将和中方讨论合作的领域,像是许多开发中国家面临的债务和融资方面的挑战。

  中国砸下了1兆美元,推动一带一路基础建设计画,扩大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当中许多国家如今面临无力偿还中国债务的难题,北京因此成为协助尚比亚这类国家债务减免的多边协商核心。

 

相关专题:北京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8 07: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