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37岁刘亦菲被金鹰奖除名,才明白李嘉诚那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真是“红气养人”!
刘亦菲在宝格丽品牌晚宴上一舞的热度还未完全褪去。
跟着又爆出被“金鹰奖”除名。
看到出道22年,37岁的她至今无“大奖”傍身。
继而,才明白李嘉诚那句话的含金量。
01
今年的“金鹰奖”在投票阶段公布的名单里,基本上近三年的热播剧演员都包含在内。
但刘亦菲的名字格外显眼。
凭借《梦华录》和《去有风的地方》占有一席之地的她,名字后面的国籍变得异常刺眼。
尽管这两部的口碑和人气都相当强大,但挽救不了刘亦菲被除名的结局。
毕竟,在申报参加“金鹰奖”的评选办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
“参加单项奖评选的参评者应具有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国籍。”
如果说之前关于刘亦菲国籍的问题是处于一个“朦胧”的状态。
那么这一次,可谓是公之于众。
一时间,舆论甚嚣尘上。
多数人站在爱国立场支持“金鹰奖”的做法。
最气不过的还是刘亦菲的粉丝。
要知道,刘亦菲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热播期间带来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而且,她还曾是首位“金鹰女神”。
两相矛盾,属实令人参不透个中奥义。
再翻看下刘亦菲的个人履历。
虽然她获得过的奖项不计其数,但颇有分量的“三金”是一点没沾边。
很难不让人问一句,“神仙姐姐”的国民度到底是凭实力还是靠运气?
02
看了刘亦菲的家族版图,才明白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注定她的人生是不平凡的。
如果说她人生最大的家庭变故,当属父母离婚这件大事。
谁承想,上帝给她关上了原生家庭的门,但又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1997年,美国纽约(专题)。
10岁的刘亦菲跟随母亲在那里落了户。
随着母亲刘晓莉和身为华人大律师的继父结婚后,刘亦菲的国籍也有了改变。
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刘亦菲的继父本就是靠着真本事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
在纽约的华人圈里,说他是佼佼者也不为过。
凭借着继父的“光环”,初来乍到的母女二人,住进了“富人区”。
在美国,街道两旁是随处可见的别墅。
但刘亦菲居住的这一幢却有所不同。
前者是木质结构建造,后者则全部是一块块砖垒砌而成。
看似是房子的差异,实际凸显的是不凡的家境。
或许是因为母亲刘晓莉是演员的缘故,刘亦菲也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
13岁那年,在生父好友陈金飞的助力下,她回到了国内。
凭着美国留学生(专题)的身份,参加了北影的三次专业课考试。
后来,她顺利入学,成为2002级表演系中的一员。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距离刘亦菲十五岁还差两个月的时候,她和“白秀珠”相遇。
从来没学过表演的她,多少是有些慌乱的。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就这么水灵灵地进了组。
殊不知,委屈还在后头。
没有表演经验,没有生活经验,靠着心理暗示,刘亦菲撑过了一关又一关。
但这些经历和一众成熟的演员相比,差之千里。
无奈之下,制片人只好将修庆请来给刘亦菲上“速成课”。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修庆除了会帮她把台词标注清楚,还说了不少鼓励她的话语。
尽管刘亦菲的荧幕首秀不算完美,但并不妨碍她接下来的发展。
刘亦菲顶着“神仙姐姐”的称号这么多年,想必都以为当年她是因为长相赢得了这个角色。
殊不知,她在试戏时,被安排演的是“阿朱”临死的戏份。
怎料,被剧本感动的她真情流露,同时也征服了导演的内心。
外人只看到其年少成名的光环,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努力。
尽管北影四年里,大家上课的节奏一致。
但已经小有名气的刘亦菲却十分忙碌。
而老师又要求,每拍一部戏就必须交一篇很长的论文。
否则,就要重新补考。
好在,刘亦菲懂得笨鸟先飞。
她提前半年利用夜晚的休息时间开始奋笔疾书。
临近毕业时,以一篇《论影人的创造力》拿下了最高分。
那时的刘亦菲曾说:
“一个演员如果真的需要靠长相才能赢得观众的话,我觉得这是演员的悲哀,而这种认知度也是不会长久的。”
果真如此吗?
说是不吃外貌的“红利”。
可筹拍《神雕》时,却发生了“小龙女”的“选角风波”。
戏要怎么拍,让谁来拍,全凭导演一句话。
他将目光锁定周迅,就连开拍前的采访也是三句不离其名。
本以为周迅势在必得,结果开拍前十七天被刘亦菲“截胡”。
金庸曾在送给刘亦菲亲笔签名的书里写道:
“如果你演小龙女,金庸迷就不会说我胡说八道了。”
而在试镜时,刘亦菲也强调了:
“本来小龙女这次想用新人演,但金庸老先生还是希望我能来试镜,他对我饰演的王语嫣比较满意。”
好在,她并非那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
即便是天寒地冻的冬天,刘亦菲仍坚持不用替身。
跳进瀑布那场戏,急流差点将她冲走;还因吊威亚患上了颈椎病和脊柱炎。
可见,无论从家世背景还是资源,甚至是演戏的拼命程度来说,她都毋庸置疑。
然而,得奖与否的关键,国籍问题只是其一,答案早就藏在了她的人生里。
03
从《花木兰》到《梦华录》,再到今年《玫瑰的故事》。
原以为刘亦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转变选角的赛道。
不成想,考古过去,才发现“天仙”的内核一直稳定且超前。
出道五年,她的耳边不时传来两种批判声。
一种是来自对她实力的质疑,还有一种是胡说八道,恶意地评判。
前者,她用平常心对待,自信和坚定令她终将得到认可。
后者,她以不闻不问用事实证明,莫须有的都是泡沫。
出道十八年,《花木兰》在国内票房不佳。
刘亦菲再次因国籍问题遭到了有心之人的炮轰。
但她却在“土星奖”拿到了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除此之外,外交部发言人更是赞誉她是“当代花木兰。”
在那个以“玉女”定义女演员的时代。
刘亦菲却敢于在媒体面前,为女孩发声。
在当下处处为制造女性焦虑的话题里,刘亦菲没能幸免于难。
在记者问道她最不满意身体哪个部分时,她却说:
“既然长在我身上,我就要爱护它。”
在别人都在想办法怎么立人设,维持人设的时候。
只见刘亦菲的社交平台倒是“直的”透彻。
年少成名,刘亦菲的身上却看不到世俗与功利。
就连那点“奢侈”的爱好,也变得应该。
她最喜欢收藏水晶。
无论是到国外旅游还是朋友生日送礼,样样都离不开水晶摆件。
每当闲暇之余,她便拿起绒布擦拭着心爱的宝贝。
以至于收藏品越来越多,最后积累了一整个展柜。
只能说,远离世俗的人,才能保留最纯真的那部分。
刚出道那几年,有记者希望能从刘亦菲的手机上获得几张照片。
她却不好意思地说道自己不用手机。
原来,15岁的她在入行时就明白要建立起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哪怕是陈金飞劝她多和人接触,对她会有帮助。
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在拍完戏后,就回归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刘亦菲爱猫。
关于她的日常分享里,必定有猫咪出镜。
很难想象一个女明星的豪宅里,竟然可以同时容纳下五六十只猫。
且个个膘肥体壮。
一年一部爆款剧,不营业,不上综艺。
拍完戏就“消失”的她生活简直不要太丰富。
看书品茗,环游世界,老友相聚,一日三餐,尽情体验人间烟火气。
你看她是“神仙姐姐”。
她却说“我就是个diao丝。”
采访时她带着迷茫的眼神顺带还要澄清一句:
“我没说过我是神仙姐姐,很多人觉得我是,肯定是通稿发多了吧。”
显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试问,一个对世俗不闻不问的人,还会在乎奖项?
更何况,她在全球的影响力,还有国民度,无一不是在诠释着她的实力。
结语
正如李嘉诚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但,有关于“成功的定义”,从来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既然有演员以追逐“三金”等各大奖项为一生的目标。
自然也会有另一批与之相反的演员奉行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