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为何浪漫化期待“流放宁古塔”旅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黑龙江的景区推出“流放宁古塔”项目,这个传了有一阵时间了。
10月28日“九派新闻”报道,黑龙江牡丹江的镜泊湖景区表示,确实有宁古塔项目,项目具体内容目前还在筹备中,该项目也是今年的冬季旅游项目。“还在筹备阶段,到时候可以关注景区的公众号或电话咨询。”
另据《黑龙江日报》,牡丹江镜泊湖景区计划推出“流放宁古塔”旅游项目计划今年内上线,除还原年代感十足的宁古塔旧城,还有很多冰雪旅游项目供游客体验。
10月中旬,黑龙江相关部门曾研究“宁古塔流放计划”,讨论将景区与电视剧《甄嬛传》剧情结合,以“情景演绎+观众互动”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流放宁古塔”项目一旦推出,大概率能维持很高的热度。
宁古塔在清代被长期作为流放犯人的专用军事监狱/劳改农场,条件恶劣,至此流放的生还可能很低。而且,一些官员、文人、商人乃至宗室举家流放,女眷非但得不到任何优待,而且身份定位就是“披甲人”的附属品,境况肯定比更早以前的宋徽宗的后妃、女儿差得多。
但宁古塔在电影电视剧上的呈现,尤其是中国台湾(专题)和香港(专题)出品的清宫戏,其实大大缩减了实际的可怖程度。这也使得很多人对于流放至此甚至产生了浪漫主义幻想。
宁古塔高频出现于清宫戏,而又有真实的地点可以对应,这就不同于诸如孙悟空故居那样的生造景点。而且,宁古塔具有唯一性,相较之下,古代的流放目的地也包括诸如岭南(广东、广西、海南),但未免太过分散。
所以大家无非就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勾勒历史体验感,完成一种“二次创作”。
这种情况下,大家其实大致能判断出真实的宁古塔,与自己通过旅游体验到宁古塔,绝对不是一回事,但这并不重要,“二创”本身就意味着颠覆,构建自己想要的体验。
实际上,地理、外在呈现及其真实历史成因,在文化叙述尤其是商业性的叙述中,本身就经常被颠覆,最终呈现出的一般版本,其实与原貌相去甚远。比如成都的武侯祠,其实并不是诸葛丞相的墓地或祠堂,“武侯祠”本身就是后世粉丝们构建出的。
又如上海多地的清末、民国建筑,按照文化人的解读,那真是海派文化的主动构造。意大利很多城市的文艺复兴建筑,确实是达·芬奇等人设计并参与构造的,但上海的那些建筑,就并非如此。
日本(专题)文化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一书中谈到,日本的御宅族往往宣称自己致敬和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文化,但实际上无论从文化特性还是历史过程来说,日本的御宅族,以及其他小众文化,其实就是美式消费主义文化在日本的畸形流变而已。
无论如何,幻想、美学、体验吸引力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逻辑来解释的。被浪漫化的宁古塔,以“情景演绎+观众互动”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这样的独特体验颠覆了历史,解构了苦难,但无论如何,消费主义不就是这样的吗?
按照这个道理,比如司马懿的洛水之誓,成济当街击杀曹髦,也都是可以被cosplay成体验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