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活人殉葬,这些人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意料

京港台:2024-11-13 06:35| 来源:夜半读诗 | 评论( 15 )  | 我来说几句


活人殉葬,这些人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意料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殉葬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残忍的陋俗。

  古代的帝王、贵族们生前坐拥荣华富贵、奴仆成群,死后也舍不得阳间的衣食用度,不仅要把金银珠宝、器皿、武器这些东西都带走,连侍候自己的娇妻美妾、仆人奴婢都想带去下面继续陪伴左右。

  可能你也好奇,那些活着被送入墓中的人能在里面活多久?他们有逃出来生还的希望吗?

  01

  殉葬制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

  没有考证出一个确切的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殉葬制度在史前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而兴盛于商周时代。

  现在考古出的商代贵族大墓中皆有殉葬之人,而且人数还不少,墨子曾说过: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要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用作人殉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墓主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而用作人祭者则大都是以战俘为主体的奴隶。

  想想生活在那样的时代,真是十分可怕。

  这一切其实源于人们对死后世界的迷信认识,以为一同埋进墓里的就能在阴间继续享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献公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决定用陶俑代替人殉,可能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更趋于理性了。

  一方面活人殉葬实在残忍,另一方面国家的人口非常宝贵,为了殉葬一口气杀了一大堆青壮年劳动力,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

  

  

  不过古代帝王在人殉制度上时而开倒车——

  汉武帝死后,殉葬了大批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但他的妃子、宫女却都免于殉葬,从此,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人殉制度基本不复存在。

  可到了明朝,殉葬制又死灰复燃,朱元璋死后让46位妃嫔宫女殉葬。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因为“土木堡之变”被骂惨了,但还是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废除人殉制度。

  原因嘛,可能是他亲眼目睹过人殉的惨状心有不忍,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钱皇后。

  但主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到这个程度,野蛮的殉葬制度早就不得人心。

  后来清朝初期,殉葬制度再度出现,多尔衮的亲生母亲就是被逼为努尔哈赤殉葬。

  

  到了康熙年间,自诩宽仁的康熙下令永远废除了人殉,这个惨无人道的制度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02

  为了让殉葬者能乖乖就死,统治者们通常会把这种行为美化成一种可以陪伴帝王的荣耀,比如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嫔的家人就在她们死后得到了封赏。

  可是不管怎么美化,都掩盖不了殉葬制度的残暴,看看那些令人发指的殉葬方式就知道——

  白绫自尽:

  这在古代殉葬中很常见,已经算是“体面”的方式了,当然也有不甘心自裁的人,就会有人强制勒死;

  

  下毒:殉葬者可能会被邀请享用最后一餐,食物或饮料中掺有毒药,导致殉葬者毒发身亡后被埋葬;

  灌水银:有些皇帝为了让妃子们在死后也能“永葆青春”,有时会采用向活着的殉葬者体内灌注水银的方式,这是一种极其残忍且不人道的做法。

  比如,广川王刘去盗掘了被称为“哀王冢”的晋幽公古墓,就发现墓内有一百多具尸体,几乎没有腐烂,应该就用的这种方法。

  

  活着关入陵墓:

  这种方式听起来比灌水银好像更好一点,其实也是极端残忍,因为那种在幽闭黑暗中一点点死去的绝望和痛苦,并不比前面的方式更好。

  那些在地震中被掩埋的人,好歹还有一丝获救的希望,但被封死在陵墓里,基本没有逃生的希望,无人来救也无法脱身,这个过程很煎熬、也很残忍。

  那么,这份痛苦要延续多久?也就是说,这些被封死在帝王陵寝中的人,在里面能活多久呢?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毕竟陵寝的大小规模和殉葬的人数都不同。

  古代王室古墓的面积通常较大,可以储存一定量的氧气,但最多也只能支撑5天左右,而且人体在呼吸过程中会消耗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如果殉葬人数再多一点,那么3天不到都支撑不了。

  这个过程可能还伴随着互相残杀,考古发现很多殉葬者的遗骸都有伤痕,可能是这些殉葬者为了活下去,互相撕扯对方血肉只为多活几天。

  

  而且在封闭恐怖的环境中,殉葬者面临的心理压力极大,可能导致心理崩溃,加速死亡过程。

  所以,虽然人没有食物和水还能活几天,但可能还捱不到那时候,殉葬者们就已经在恐惧中活活被憋死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4 10:4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