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报告:中国抗议事件增加近三成 主要涉经济纠纷

京港台:2024-11-22 23:29| 来源:自由亚洲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报告:中国抗议事件增加近三成 主要涉经济纠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经济不景气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备受关注,除了近期发生多起无差别伤人事件外,有人权团体统计发现,中国各地的抗议事件在第3季度也同比增加近3成,并且大部分与经济问题有关。其中,广东省成为抗议事件的高发地区。

  11月21日,海外人权团体“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发布“异言网”计划收集的中国抗议事件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第3季度共录得在中国发生937起抗议事件,同比增加27%。参与抗议的有41%是工人;第二多是业主,占28%;还有农村居民、学生、家长和消费者等。广东成为抗议事件多发区,其次是山东和四川。

  报告还发现,有1/3的抗议事件遭遇官方以监控、逮捕或暴力手段打压。

  中国涉经济抗议活动 趋向对政府不满

  负责该报告的“自由之家”在台办事处负责人史凯文(Kevin Slaten)对本台表示,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发现近期中国的抗议事件多与经济问题相关,有3/4涉及欠薪、烂尾楼和土地征收等。他认为,同比抗议事件有相当幅度的增加,与中国经济下行有一定的关系,并发现抗议者有把不满指向政府的趋势。

  史凯文说:“抗议者可能先从公司开始,比如说,延迟交房或者不付工资。一开始是针对公司的行为,但是好多抗议会慢慢的开始指向政府。一个可能是期望政府会介入,政府要帮人民做主;第二种是开始责怪政府。他们觉得,这些问题出现是因为政府监管和监督工作的不作为。比如说,交房或者烂尾问题,有好多业主会觉得是政府的漏洞,觉得政府还是有一些责任。”

  史凯文表示,如果政府不介入事件或不作为,甚至以镇压和维稳手段对付抗议,会使抗议者觉得当权者没有兑现给予民众经济繁荣的承诺,导致抗议者对政府的不满增加,也会影响中共管治的认受性。

  

  “异言网”计划收集中国抗议事件的数据发现,今年第3季度在中国发生的抗议事件同比增加27_,多涉及经济问题。(报告截图)

  

  学者:中国民间存在公民意识 触及底线时会反抗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冯崇义表示,经济问题是加剧中国民间抗议的因素之一。因为经济下行,当局不能再用钱收卖人心;另一方面,因为民众已不像毛泽东时代只顾温饱,不顾公民权利。民众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对管治者提出要求,当发生触及底线和核心利益的情况就会反抗。

  冯崇义说:“它(抗议)不仅仅是经济困难的问题,现在老百姓已不是毛(泽东)时候的非常愚昧,没有权利意识。现在民间是有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老百姓的观念已变了。这个饭不是你给我的,你这个政府是我纳税养你的,政府想施压我就是不行,是民众的觉醒。作为组织者,如果你上来就像白纸革命一样叫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风险会比较大,大家不容易参加。集中在民生和经济议题比较容易参加,门槛比较低,风险比较小。”

  疫情后遗症和经济因素削弱当局基层维稳力量

  冯崇义表示,中国经历3年的疫情高压管控以及疫情后的经济下行,镇压者和被镇压的人群同样成为受害者,基层管控者的“躺平”有助于民众参与反抗。

  冯崇义说:“原来期望习近平上来会照顾底层民众,要公平正义。但是经过了3年封控,那种封闭和镇压让老百姓心理上的幻想幻灭,对未来都绝望了。特别是基层的维稳力量,在那个封控过程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的镇压意志是有所松动了,就是‘躺平’了。就像郑州骑单车事件,他们给民众有一些喘息的空间。”

  司法不公难以化解经济纠纷 抗议是被迫之举

  中国人权律师吴绍平表示,他近期收到一些被欠薪工人的寻助,涉及经济的纠纷有所增加。他表示,欠薪与受村镇银行爆雷影响的金融难民和烂尾楼苦主一样,都是应该可以透过法律解决的经济纠纷,但中国的司法制度不是正常运作,使苦主被迫维权。

  

  吴绍平表示,司法不当难化解经济纠纷,导致苦主要抗议为自己讨公道,这是被迫上梁山的行为。(受访者提供)

  吴绍平说:“中共的司法没办法解决老百姓的纠纷,因为它(中共)是党政控制的一个专政机器,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反而给他们雪上加霜。司法往往制造了很多社会问题,也正是因为老百姓无法通过其他路径用公平合理、更小成本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通过抗议和抗争的方式解决他们的诉求,他们(民众)完全就是被逼上梁山。”

  吴绍平表示,中国的司法制度涉及严重腐败,官商勾结问题严重。如果经济纠纷持续偏坦当权者的问题不改变,抗议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 14:4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