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10万亿化债对普通人影响:好日子在后头呢…

京港台:2024-12-2 00:27| 来源:武穆的学习笔记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10万亿化债对普通人影响:好日子在后头呢…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国内最大的宏观新闻,就是总额12万亿的地方化债方案被公布了。

  这个消息,有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了,但有的朋友可能还不知道。

  这里我就先给还不知道的朋友,再说说这个方案。

  简单地说,这个方案,可以概括为三组数字。

  第一,财政部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分三年发行,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

  第二,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第三,2万亿棚改隐债延期偿还, 允许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按原合同偿还,减轻地方短期偿债压力。

  这里面,前两组数字,因为涉及置换隐形债务,所以最被大家关注。

  虽然已经有很多文章解释过这两组数据的含义,但为了说清楚这件事对大家的影响,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再解释一下。

  第一组的6万亿,是说以前的地方ZF,为了搞政绩,修了很多大基建的工程。

  搞这些工程要花的钱,不可能等收入攒够了才干,所以一般都是先借钱干起来,也就是发债。

  只是呢,明面上的政府债(包括一般债和专项债)是有限额的,不能想借多少就借多少,所以通常是以城投公司名义发债,这就是隐形债。

  为了尽快筹到钱,这种城投债的利率都比较高,比如能到10%,甚至更高。

  本来地方有卖地的收入,财大气粗,就算利率高,这种城投债也兑现得了。

  但这些年来,地卖不动了,地方也就没钱来兑现城投债了,那就有违约的风险,也就是俗称的赖账。

  一旦这种赖账成为普遍现象,就会带来金融风险。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中央就借6万亿低息贷款给地方,让地方先把之前欠的钱还了。

  这样一来,地方的债主就换人了,原本是欠买城投债的,现在变成了欠中央的,这就是债务置换。

  但中央的财政也是开支大于收入,也就是俗称的赤字(这几年赤字率为3%左右),那中央哪来的钱,借给地方呢?

  答案是发行国债,也就是“国家再朝整个社会借钱”。

  这一点要记住,中央是用国债来置换债务,而不是简单给地方打个欠条。

  说完第一组6万亿,再说第二组4万亿。

  这4万亿也是用新债还旧债,只是弯弯绕少一点。

  简单说就是,前面提到,地方发的明面债是有限额的,现在为了减轻还城投债的压力,中央允许地方可以多发一点明面的债,然后拿去还城投债这种隐性债。

  总之,这次的化债的核心就是“借新还旧”。

  好处是新债债期长,地方可以分期还款,再加上新债的利率低,地方的还债压力也小了。

  如此一来,地方就有钱来多干点正经事,比如拖欠企业的工程款,拖欠学校和医院的拨款,都能发了;

  或者少干点不正经的事,比如乱罚款、对外地企业进行“远洋捕捞”之类的。

  这些都是网上很多人谈过的,但是谈到代价的时候,就很少有人提了。

  而我觉得这才是对普通人关系最密切的,所以我要多说几句。

  这个代价显而易见,就是大家的购买力,肯定逃脱不掉被稀释的命运。

  虽然很多分析文章都说,这是债务置换,不是大放水,不会引发通胀,所以不用担心。

  但我想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或者说是片面的。

  尽管表面看,这次化债是用“借条换借条”,不是上面直接印钱帮地方平账,但是这种债务置换最终的导向,依然是增加了市面的货币投放。

  因为根据历史经验,无论是6万亿的国债,还是4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基本都是由银行来购买,而不是由二级市场来购买(也就是普通的投资者来购买)。

  以工行为例,2014年末工行几乎没有持有地方政府债券,但2018年末增长至3万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工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达到9.5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两成。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据统计,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对地方债持有量占比为82.2%,是地方债主要持有机构,国债持有比例也到了70%。

  而银行购买这些债券的钱,并不是“存款”(已有的货币),而是“贷款”,也就是无中生有地印出的。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贷款创造存款”。

  如此一来,这些债务,其实还是用放水的方式来化解。

  只不过,一来这些置换债务的操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期分批进行,货币投放量不会一下子涨上去;

  二来,也是更关键的,经济下行的压力短时间内还解除不了,企业和居民都不爱花钱的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快,所以通胀一时半会儿还出现不了。

  但是,等经济重新活跃起来,这几年因为发债而新增的货币投放量,一定会显现出来。

  到那个时候,大家的收入涨不涨不好说,但物价是肯定会涨的。

  一句话,你可以错过10万亿的化债新闻,但你错过不了10万亿化债对你购买力的稀释。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5 23: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