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称: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存在战略失误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据德国《星星》周刊报道: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在减少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德国人不是如此。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中国为中国生产——这是大部分德国工业界采纳的很有吸引力的公式。这就是为什么德方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继续大幅增长,而几乎所有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在放缓。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为73亿欧元。后面很可能会继续增长。仅特朗普在美国连任总统就确保了这一点。许多公司预计,一旦美国全力走向对抗,德中经济关系未来会出现更大问题。所以他们想快速创造事实。
尽管存在种种政治担忧,德国企业仍然依赖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案将风险降至最低。该想法的第一部分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会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产量会会增加。这个公式的第二部分是基于对中国需求大幅反弹的希望。德国人将特别受益于此。但目前中国消费者需求疲软的情况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希望就越脆弱。原本旨在最小化风险的策略现在已成为高风险的赌注。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竞争并不像正常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进行。北京的中央计划部门越来越偏向国内企业。即使竞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发展,国内企业也能从将它们与国家和政党机构连接起来的数千条线索中受益,并确保它们在非常难以理解的条件下获得巨大的信息优势。
德国工业忽视了重大中国危机的风险。德国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德国化工企业在中国正在走向刀尖险境。为了应对销售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他们加大了投资力度——尤其是在当地的研发中心。这自然会增加人才流失和德国技术的外流。这些投资并没有增强德国的竞争地位,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它。
德国人再次希望比其他人更聪明。他们走的是自己的国家路线——就像俄罗斯袭击乌克兰之前他们在能源政策上所做的那样。他们不关心德国政府的新中国战略。他们强烈反对脱钩的要求。他们甚至不顾日本和韩国的担忧,而由于地理上相互靠近,它们应是最了解中国的。
这一切最终都会带来一个糟糕的结局。德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没有为应对重大中国危机做好准备。如果唐纳德·特朗普的鹰派对中国发动猛烈的经济战,而这种情况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到那时,人们就能看到,德国企业是否可以依靠其所谓的无懈可击的战略,使其在中国的业务实现自给自足。也许,他们到时还是不得不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