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香港优才”计划,收割了数万中产的大坑

京港台:2024-12-29 06:27| 来源:北美留学生观察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香港优才”计划,收割了数万中产的大坑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香港最新动态!

  自2006年启动以来,香港(专题)的优才计划一直被视为吸引全球人才的亮丽名片。其凭借“两套计分制度”——成就计分制和综合计分制,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精英的目光,似乎一条通往香港的新生路就在眼前。

  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填补香港本地人才的空缺,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金光大道”背后也渐渐显露出了阴影。

  01

  中产家庭的“优才梦”与经济压力

  对于许多内地的中产家庭来说,优才计划曾是实现全球化梦想的快捷方式。

  他们憧憬着通过这一计划,不仅能够在香港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还能让孩子接受更国际化的教育。

  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往往比想象中的更大。

  很多家庭在申请过程中发现,优才计划并非像想象中那般简单和完美,反而充满了层层不确定和复杂的挑战。

  

  且不说续签压力,单是申请优才计划时对中产家庭的经济要求就已经可谓苛刻,这些要求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些申请优才的具体经济门槛:

  财政要求: 申请者必须证明自己及其受养人(如有)能独立负担在香港的生活与住宿费用,不依赖公共援助。一般来说,个人资产证明要求至少12万港币,家庭则需提供36万港币以上的资金。

  租房成本:对于许多中产家庭来说,香港的租金是一项不小的经济负担。申请者不仅要承担日常生活费用,还得每月花2万元租一个将将能住下三口人的“老破小”。   

  收入要求: 计划的最新评核标准明确要求申请人在申请前一年,税前收入需达到100万港币以上。这是对申请人在行业内竞争力的严格要求,也意味着不少中产家庭或许不再符合这一条件。

  企业所有权: 如果申请者拥有公司,那么该公司年利润需达到500万港币以上,且他还需要持股50%以上。对于很多中产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

  

  

  除了这些财务门槛,申请人或许还得承担高昂的子女教育费用。现实中,很多家庭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不得不拼尽全力,而内地经济的下行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收入降低的同时生活成本又在上升,这对谁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双重压力。

  虽然大多数优才计划的申请者都希望在香港找到新的职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但高房价、高消费水平以及经济不确定性,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

  02

  优才计划的“收割”效应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产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依靠高薪职位和房产增值获得财富的中产,如今却正在遭遇收入缩水和资产贬值。企业利润下滑,裁员风波不时袭来,许多家庭的财富缩水甚至直接返贫。

  

  尽管香港经济相对稳定,但港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专题)相对贬值的现实,也让不少家庭感受到了额外的压力。

  香港经济近况显示其整体在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有所改善,但外围经济环境依然疲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至2.8%。在这种压力下,中产家庭在申请香港优才计划时还免不了以下几种投入: 

  时间投入:从准备材料到递交申请,整个过程漫长且繁琐,可能会长达九个月。很多家庭在这期间不得不多次调整计划和目标。

  经济投入:除了提供存款证明外,申请者还可能需要购买香港房产以增加成功率。

  精力投入:准备申请资料需要细致和耐心,任何遗漏和错误都可能导致申请失败,甚至影响未来的再次申请。

  职业规划:申请者还得向香港政府证明自己在未来有明确的就业或创业计划,这通常需要重新调整职业方向,面对更多不确定性。

  虽然中产家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希望能在香港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但他们在获得香港优才签证后,面临的却是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高额生活成本。

  在他们的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举家搬到到香港后,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许多家庭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后,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预期中的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内地。

  

  优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政策漏洞和难以解决的困境。

  首先就是人人头疼的续签难题。申请人需要在香港住满七年,至少成功续签两次才能成为永久居民。现在网上频频出现有关“香港身份烂尾”的讨论,展示了很多家庭在坚持到最后一次续签时,因为种种原因被拒绝。不光是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还要重新面对迷茫的未来。   

  其次就是政策变化的风险。随着高才、专才等计划的推出,优才计划的政策可能会变化,一旦门槛提高,很多人就突然失去了资格。这时候再想办法提升自己往往是短期内行不通的。很多失败的案例,也让许多中产家庭对优才计划的真实价值产生了怀疑。

  

  03

  中产家庭的“自我救赎”

  面对这些困境,一些中产家庭开始逐渐醒悟。

  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讨论声,“慎重考虑申请优才”、“中产家庭不要盲目申请优才”等论调铺天盖地。

  他们意识到,优才计划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不能一味依赖,而是需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许多家庭开始调整方向,重新评估优才计划的利弊,并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选择就地暂停,还是转向其他国家的移民(专题)项目,甚至选择回归本土市场,这些家庭都在积极寻找更加符合自己需求和生活环境的选项。全球化时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优才计划可能只是其中的一条路。最终,大家都需要更理性、更清晰的规划,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道路。

  优才计划,这个曾经充满诱惑的“梦想跳板”,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陷阱”。

  在这个信息繁杂、充满选择的时代,当真需要“且行且珍惜”。  

 

相关专题:香港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港澳特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9 12: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