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自残!吐血!单亲妈妈把女儿送进精神病院…

京港台:2025-1-20 20:01| 来源:新闻坊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自残!吐血!单亲妈妈把女儿送进精神病院…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本该用来治病救人的

  感冒药、抗抑郁药、安眠药等药物

  正在被一些青少年

  用来乱服滥用

  他们借此获得精神上的麻痹

  却在过量服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药物滥用的危害有哪些?

  药品的监管、销售环节

  是否存在漏洞?

  贴吧等互联网平台

  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到底有没有责任?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

  江蓉(化名)——单亲妈妈

  江蓉是一位单亲妈妈,她正处于身为人母最艰难的时刻。20岁的女儿漫漫因为过量服药,还在医院的精神科住院治疗。做出这个选择,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江蓉(化名)

  她(女儿)那天晚上12点回来,回来就开始跟我闹,她要(安眠药)。只有实在睡不着的时候才可以吃一粒,但她那天还没尝试过睡觉,就直接过来问我拿药,那是不是有问题呢?我直接把她手机拿过来,我就看到她跟别人讲刚刚吃了什么药,我一看就火了。她就跑出去了,鞋子也没穿,很单薄的衣服。

  

  再见到女儿的时候

  眼前的一切更是令江蓉崩溃

  江蓉(化名)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身上会有修眉刀片,她把自己划得一塌糊涂,流了很多血。那天我就带着她去了派出所,警察意思是还是要把她送进去,要去精神病院。

  

  江蓉说,自从两年前她意外发现女儿开始滥用药物,类似的闹剧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女儿这次出事时,她还没有从一个月前的惊恐中平复过来。

  

  江蓉回忆,一个月前,漫漫在苏州的出租屋里自杀过一次,她大量服用一种含有强致幻剂成分的药物而陷入昏迷,随后被送医抢救。

  江蓉(化名)

  抢救醒过来之后,她就一直说要报警,要把合租女生举报掉。然后(我)就带着警察去了,出租屋里一床都是做药的(工具和原料),变成了"毒窝"一样的,一群坏小孩在那聚众,他们叫"OD趴",一起"嗑药"派对。

  

  

  OD(Overdose),是药物滥用圈的暗语,意思是过量服药,涉足其中的人借此获得精神上的麻痹。

  江蓉回忆,女儿漫漫为了在苏州陪朋友和自己闹翻了,得知漫漫的朋友是某大学22岁的学生,自己便也没多想。这次出事后,江蓉才得知,漫漫的合租室友竟是一名"药贩子"。

  

  

  

  为了让女儿远离原先的社交圈子,江蓉开始对女儿的社交媒体账号实行管控。在女儿手机里,江蓉看到了这个圈子的黑暗

  

  江蓉发现,女儿通过和别人显摆自己吃的药,来得到坏朋友的认同。她们有很多以各种名字伪装的"嗑药"群。

  漫漫加入的"嗑药"群里有数百位成员,他们在这里交流关于"嗑药"的各种体验,鼓励自残,鼓励"嗑药"。

  "看到有人'嗑药',大家说,好酷,那么多药。"

  "看到有人发自残图片,大家都说好帅。"

  "有人想'嗑药',群友回复,嗑、嗑、嗑,所有的社交媒体无孔不入。"

  

  

  "群里有个小姑娘,吃了很多药,吐血丝了。还有人嗑多了,吐了一床,她妈妈在旁边哭,妈妈还是很爱她的,但她还是说,'让她幸福的只有药'"。

  

  

  潜伏进"嗑药"群之后,江蓉发现,无论是感冒药、抗抑郁药,还是安眠药,竟然都成了这些青少年乱服滥用的对象。在家长看不见的网络空间里,他们肆无忌惮地追求药物带来的幻觉

  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滥用药物被青少年们公开讨论,他们肆无忌惮地交流着所谓的"经验"。

  

  子鹏(化名)——刚满18岁

  江西小伙子鹏,刚满18岁。2022年从南昌某中专学校辍学后,他只身来到广州打工。一年多以前,他受朋友的影响进入了"嗑药"圈。

  子鹏(化名)

  在2023年11月左右,17岁,当时失业迷失方向。我跟他玩游戏的时候,他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正常,开始疯言疯语,他跟我说他吃了药很爽。然后我蛮好奇的,马上就去尝试了,当时就在美团上找跑腿,去线下帮我买这个药

  

  

  

  参考朋友的经验和网上的帖子,子鹏吞下了24粒某种治疗咳嗽的药。当问到是否会觉得可怕,子鹏说并不会,"因为我在网上看到帖子,他们吃的甚至还要多。又是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我不会像毒品一样对这些东西戒备心这么重。"

  子鹏说,过量服药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摄入药的剂量也越来越大。

  

  直至有一次和网友相约"嗑药"

  第一次让他感觉到了恐惧

  这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

  子鹏(化名):大概80多片左右,会感觉被困在了那个空间之中,逃不出去,穿梭到各个我之间,我害怕我困在幻觉里出不去了,我陷入循环了。我直接睡过去,我断片了,我躺在地上抽搐,嘴里一直在吐东西,吐得鼻腔、嘴巴里全都是,如果没有帮忙处理,很可能就死在那里。

  子鹏在过量服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完全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我觉得我的脑子已经坏掉了,你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变傻,你是完全傻掉的一种状态,眼珠(也)转不动了。"

  子鹏有了戒药的想法,但他很快发现,仅凭自己的意志很难做到,他每一次下定决心,都会以失败告终。"像是生理跟心理都有瘾一样,药物把情绪阈值拉到很高,会觉得平时的体验索然无味了。"

  

  在子鹏手机的外卖软件里,一款镇咳祛痰类的药品,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购买记录,这是他近半年来最常用的药,"现在只能嗑到这个了,因为右美沙芬已经禁掉了,买不到就会嗑这个。"由于担心被查到、被抓进戒毒所,子鹏还专门开了个买药的账号。

  

  右美沙芬,是一种中枢性镇咳药,长期滥用有成瘾性,会出现幻视幻听、感觉异常、精神混乱等症状,大剂量服用会出现中枢抑制,甚至死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作为非处方药在市面进行销售、使用,被药物成瘾者滥用。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的管控日益严格,右美沙芬已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并禁止通过网络零售。由于右美沙芬被列管,子鹏常购买的这款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镇咳药,已经被一些人当作右美沙芬的替代品而滥用。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处方药必须凭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然而记者体验后发现,在电商平台购买处方药时,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出具处方仿佛流水线作业,平台对于处方的审核形同虚设

  记者发现,买药的过程中,所谓的互联网医院会问是否在线下就诊过,而买家只需说"是",就能下单成功,全程不需要提供任何线下就诊的处方证明,平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监管,买家可以随意购买。

  

  

  记者对多个电商平台进行了实测,结果皆是如此平台上某些商家十盒起售的规则也让记者感到疑惑,按照该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一天2次,每次1粒的成人计量服用,十盒药物足够吃160天。

  

  

  此外,记者还发现,社交平台上甚至还出现了不少"药贩子",他们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为客户提供禁止网络销售的管制药品。通过非正规渠道向青少年兜售药品,"药贩子"肆无忌惮地坐地起价,每盒药的售价是正规渠道的近十倍

  "一盒也就赚一百多块钱"

  "右美沙芬,把药放在玩具里给你发过去,我就是医院货,你正常去医院人家不给你的"

  

  正规的、非正规的渠道都可以买到大剂量的药品,仿佛是无所顾忌的引诱,让像子鹏一样的青少年难以摆脱过量服药的"魔咒"。

  陈一(化名)——19岁,已成功戒除

  这是陈一,今年19岁。她从16岁开始过量服药,半年前已经成功戒除。目前,她正在一家教育机构复读,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

  

  如今

  陈一乐于以过来人的身份

  在社交媒体上

  劝诫人们不要重蹈她的覆辙

  陈一(化名)

  我强烈谴责、完全不建议做这种事情,它真的是伤脑子。网上不良文化的宣传不要去误导大家了,像这种审核一定要严格,并且强烈管制这些(宣扬)过量服药的网站。家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关心,而这个关心不要只是停留在身体和学业。

  

  从采访中不难看出

  这些孩子的经历

  和原生家庭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子鹏(化名)

  我对爸爸印象很少,对妈妈更少,我爸爸就过年会回来,据家里人说,我妈妈从我出生一个月起就走了,我从小跟我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陈一(化名)

  初一、初二的样子,当时诊断下来,他们觉得是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主要是因为校园霸凌,但也有跟原生家庭有关系,反正我就觉得我的家庭太崩溃了。

  他们敞开心扉

  让记者窥见了他们生命里

  最鲜为人知的一面

  也感受到了他们心灵深处

  蒙尘的微光

  子鹏(化名)

  这是我近一年来正式跟别人说话,大部分都是在网上。我会开始工作,我会赚很多钱,我会开始打扮自己,会让自己去学习,我可能会在网络上当一个博主。

  陈一(化名):(为什么继续学习?)

  我爷爷是全家最疼我的,也是最爱我的人,我不想让他九泉之下对我很失望。

  实际上,我国对于药物滥用问题一直处于严管态势,但成瘾者往往在不同成瘾性药物间转换,管控难度大。

  如何加强对于可能成瘾药物的管控,优化管控策略?

  如何防范互联网空间对于药物成瘾的诱导和纵容?

  怎样形成合力,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帮助这些药海迷航的少年早日走出泥潭?

  这些都是需要全社会正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加大宣传和防范力度,才能防止更多青少年误入药物成瘾的深渊。

  

  江蓉(化名)

  对于我们这样的家长来说,其实我们挺孤立无援的。我们怎么管控?我们太势单力薄了。

  陈一(化名)

  管控得再严一些,我觉得要做好一人一证,要去跟医院获得一个信息库的连接。

  对此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物质成瘾科主任杜江、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严嫣律师

  对于此事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孩子服用的药物是否具有成瘾性?

  医学上药物滥用是否等同于吸毒?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科主任 杜江

  这些药物的确都有成瘾性的,成瘾的几个特征,第一,用了以后耐受性增加;第二,一旦停止以后会不舒服。

  毒品是一个社会学或者法学的概念。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说,不管是毒品成瘾还是烟草酒精成瘾,我们都统称为成瘾。而且,一些合法的成瘾物质的危害不亚于毒品。

  

  

  

  很多药之所以被滥用,是因为太容易得到,平台的审核几乎是形同虚设?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这类非管制类的成瘾的精神类药物,它的销售是不是应该严格的把控?是否适合在互联网这样进行销售?我个人建议从立法层面要把这个漏洞补起来你在明知对方是没有处方、非这类型病人的情况下,贩卖、出售如何处罚?涉不涉及刑事犯罪?这是我们立法层面要去思考的问题。

  

  对此,有什么具体性的建议呢?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觉得监管要更深入一些。比如同个账号ID购买管制类和非管制类的精神药物,如果频率特别高或者药量特别大,像这些都应该有个预警机制。希望能通过立法,通过一些监管举措的出台,能够遏制这种药物在市场当中被滥用、被肆意贩卖。

  一些人会一起"嗑药",如果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同伴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律师 严嫣

  如果是人伤,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赔偿,不管年龄大小,必然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未成年人,他的监护人要站出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但如果造成死亡,16周岁以上要负刑事责任;14~16周岁只有贩毒才会构成刑事犯罪。

  家长能通过哪些行为察觉孩子可能存在药物滥用?如果发现,家长该怎么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科主任 杜江

  家长首先要看一下,孩子最近在行为、性格、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否出现幻觉和妄想。另外,孩子的思维上、记忆力是否有下降。关注孩子的身体的变化,比如是否有手抖,或走路不稳等等。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嗑药"的话,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到医院做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11: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