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18家中国车企利润干不过一个丰田 有人坐不住了

京港台:2025-2-20 04:16| 来源:智谷趋势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18家中国车企利润干不过一个丰田 有人坐不住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世界上最难顶的事,莫过于自己买的热搜,反而被自己的猛料压了好几层。

  2月9日,长安汽车为了在发布会上截胡比亚迪,上上下下准备了一个多月,特地抢在了比亚迪前一天发布智能化战略,算是提前预定了当天热搜位。

  但没想到,一则突发的重组消息打乱了长安汽车阵脚。

  这边,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还在大谈其谈“北斗天枢2.0”计划,那边网友吃瓜吃的,都快安排好新一任领导班子了。“内院”的猛料显然比“外墙”的热搜更令人八卦,导致原本安排在当天晚上的媒体采访环节也被临时取消。

  再然后,还没消化完这一消息的长安汽车还一脸懵,东风汽车就“喧宾夺主”了。有内部人士透露,东风和长安汽车将按照上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决定谁来主导未来的兼并重组。

  2024年东风新能源销量86万辆,长安汽车73万辆。再说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集团在行政等级上的一低一高,重组后的车企很有可能是由东风来主导。

  难怪有参加当天发布会的媒体反映:“今天朱董好像有点不在状态”。

  但真正让大佬不在状态的原因,可能不是重组消息,而是这一事件来得太突然了。

  恐怕就连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的上级兵装集团,提前知道这一动作的人也少之又少。《经济观察报》报道:“有消息称,两家公司的高层在公告前一天紧急开会,会议持续到了很晚。还有消息称,重组事项筹备不足一月”。

  明明事关三大汽车央企中的重要两家,为什么如此重磅消息可能连车企一把手都被蒙在鼓里?

  去年还说要对三家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板块单独考核,为什么今年一个月内就调转方向改变了策略?

  对比隔壁岛国拉扯不断地重组大戏,为什么东风长安的重组来得如此隐秘又突然?

  唯一能解释这么多问题的原因是:有人意识到,当下的市场环境里,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1

  18家中企,干不过丰田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疯狂地给中国汽车算一笔账:中国这么多车企,一年究竟能赚多少钱。

  事情起源于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上个月在公开场合的发言:

  “2024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盈利在400亿左右......我们基本上占到了四分之一。”

  根据长城汽车的财报预告,2024年长城汽车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20-130亿。的的确确占到了400亿的四分之一。

  有网友说:“算上亏损的几家车企,长城汽车的四分之一,没毛病”。

  但有网友不乐意了:“按这么算,你说长城汽车100亿占了四分之一,那船夫哥的400亿岂不是占了百分之百”。

  为了搞清楚真相,我决定自己动手算一算中国车企究竟有多能赚。

  鉴于各大车企24年财报数据暂时未公布,我们以2023财年数据为基础,选取了18家上市的主要乘用车车企,数据如图所示。

  

  统计一下,这18家车企2023年的净利润总和为488.82亿元。2024年财报数据虽未完全披露,但对比目前已经公示预告的车企情况,李瑞峰的“2024年车企400亿总盈利”的可信度相当高。

  已经披露年报预告的车企:

  长城:124-130亿,同比增加53.77-59.77亿

  赛力斯:55-60亿,同比增加79.5-84.5亿

  上汽:15-19亿,同比减少122.06-126.06亿

  广汽:8-12亿,同比减少32.29-36.29亿

  江淮汽车:-17.7亿元,同比减少19.22亿

  江铃汽车:15.37亿元,同比增加0.62亿

  北汽蓝谷:-65-69.5亿元,同比减少11.1-15.6亿

  所以说,加上还在亏损的企业,长城硬要说自己占了四分之一也说的过去,毕竟讲出来脸上有光嘛。

  但一想到18家车企两年了,都只赚不到500亿,有人早坐不住了。

  AutoReport汽车产经提到,去年年中,国家部委牵头的一次汽车产业内部研讨会,有高层直接对着一众车企高管开炮——

  “中国所有车企的利润加起来还没有人家丰田一家高,你们到底在搞些什么...”

  领导气得直接拍了桌子。

  这话其实说的很委婉了。实际上,丰田2023财年净利润2304亿元人民币(专题),中国车企的净利润总和仅仅是丰田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边咱们在喊日系车大撤退了,那边18家中国车企绑在一起还没有人家一条腿粗,我要是领导也忍不住扯嗓子喊:敢情你们说内卷就卷成了这样?

  话也说了,账也算了,火也发了,那么这笔账和今天东风长安合并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这是东风长安重组兼并的背景前提。

  倘若大家没有算明白这笔账,没有去年年中这场敞开心扉的座谈会,高层可能就意识不到自己该插手了,也不会紧急在去年7月份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内卷竞争”。

  而“反内卷”有两条路,一条是引导民营车企的价格战,让大家不要再打了。当然按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例,民营车企的价格战就算明着不打,暗地里也阻止不了。

  这就有了第二条路,打不过就加入。引导汽车央国企的兼并重组,保护我方最大的有生力量,积极应对此消彼长的价格战。

  所以,东风和长安汽车有了合二为一的契机。

  但还记得我们的结论吗。东风长安的兼并重组,一个月内火速上马,是因为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这并非在煽风点火。如果你注意到一个月内发生在地球另一边的事情,就会明白,这当然不是一场演习。

  2

  美东时间1月20日,白宫正式易主。

  川普要为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蓝图扫清障碍,第一个开刀的就是“看不顺眼”的新能源车。

  上任首日,特朗普(专题)宣布美国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加大传统能源开采,结束前任总统拜登的“绿色新政”,撤销电动汽车“强制令”,并考虑取消最高7500美元的美国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以期重振美国传统汽车工业

  新华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18日说,美国将对进口汽车征收25%左右的关税,他将于4月2日正式宣布这一关税措施

  这些政策大棒是否会让美国铁锈带再次熠熠生辉,效果尚未可知。但已经能确定的是,其关于汽车行业的政策外溢,将深刻影响到全球汽车市场的新能源转型进程。

  目前来看,全球几大主要汽车市场,唯有中国新能源转型最成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1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为70%。欧洲所占份额为18%,美国仅为10.7%。

  巨大差距下,美国既然迟迟跟不上,干脆选择了弃牌,重新回到燃油车为主的旧体系上。而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与之相关的能源战略和关税政策,都将波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新能源车企。

  《经济观察报》报道,业界对美国一系列新政策的观点,认为其将增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风险。

  换句话说,在扶持燃油车的势力左右下,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将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表现为:

  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被欧盟和美国拦在城门外

  第二,油价降低预期,燃油车市场优势扩大,中国新能源车潜在对手增加了

  那么如何破局呢?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提醒:“为应对欧洲和美国的不甘与围堵,中国要快速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先进性和全球化布局,同时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在一度中断的燃油车领域也要提升竞争力”。

  也就是说,以往中国汽车刻意略过燃油车,专注于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弯道超车”。但如今,要继续趟过全球化深水区,新能源和燃油车“两手都要抓”。

  那么谁能担此重任呢?

  自然不能只靠不做燃油车的比亚迪,也不能依赖靠股市融资的新势力,唯一能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还是央国企。

  所以,从全球化的角度为东风长安的合并找到注脚,就是在世界环境波诡云谲的当下,将东风汽车的优势燃油车板块和长安汽车的优势新能源板块,快速合并,组建起国家“第一汽车战队”。

  3

  当然,“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不止上述一层意义。

  回到开头,长安汽车选在比亚迪发布会前一天发布智驾方案,真是要截胡王传福吗?

  论实力,应该不是想截胡,而是怕撞车。

  2月10日,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1款高阶智驾车辆,全行业恐怕都在瑟瑟发抖。不是说好开年不开大,怎么船夫哥开局就扔炸弹。

  这21款车,下至7.88万元的海鸥,上至24.98万元的宋L EV,都具备高阶智驾能力,而且加配不加价。有人初步统计过,目前只有海鸥、秦/海豹05 DM-i 这3款车的入门级车型没有搭载高阶智驾,配置比例达到90%的车型。

  把高阶智驾从30万元以上车型的专属,拉齐到十万元以下,比亚迪这招,直接把车市推进到了下一个赛点:

  2025买车看智驾。(买车看电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让一众友商怎么接招?

  长城高管说:“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

  华为(专题)车BU董事长余承东说:“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理想汽车不语,只是一味的催促供应商新增城市NOA功能。“否则就跟比亚迪拉不开差距”

  各大车企看起来自有盘算,但轮到真·中国国家队车企,似乎都噤声了。

  毕竟在之前,高阶智驾向来是造车新势力的主场。

  但随着高阶智驾元年的开启,智驾平权的到来意味着传统车企都将被卷入这场更残酷的竞争。要拼技术、拼资金、拼人力。

  最重要的是,拼时间。

  按照比亚迪的规划预计,2025年比亚迪预计销售550万台新能源车,其中将包含500万辆智驾车辆。

  王传福说未来没有智驾的车型将成为少数派。未来是什么时候?就是现在。

  而已经慢了一拍的汽车央国企,要在一年内迅速跟上节奏,最快的方式不就是合并重组、盘活资源、减少浪费。

  有市场分析指出,此次合并若成为现实,东风和长安汽车的研发资金池预计扩大30%以上,研发投入或超过300亿/年,仅次于比亚迪的399.18亿元(2023财年)。

  同时,长安的华为ADS系统将与东风的自动驾驶算法形成互补优势,并在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上降低10%-15%的采购成本。

  看来,又是一场大力出奇迹的戏码。

  当然,从这次合并重组的传闻中也能发现一点信号,无论中国汽车行业内部淘汰赛多激烈,最后只剩下几家车企,都一定有属于国家队的一席之地。

  为什么是长安东风兼并重组,而不是一汽、广汽、上汽、北汽?

  首先,三家汽车央企,一汽、东风和长安,东风和长安重组能够较好吸收东风燃油车和长安新能源的差异优势,但一汽相对没有明显短板,而且一汽位于东北,肩负振兴共和国长子重任。

  至于广汽、上汽和北汽三家地方国企,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不会走向兼并整合,毕竟中国人见证的历史也不少了。

  但就算是航母,也是先小再大,一步一步,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13: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