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4岁小网红“瑶一瑶”翻车,年入千万但被买断童年

京港台:2025-2-26 13:21| 来源:知子花教育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4岁小网红“瑶一瑶”翻车,年入千万但被买断童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一度凭借表情包爆火出圈的4岁网红“瑶一瑶小肉包”被一则短视频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视频中,扎着双马尾的瑶瑶蹦跳前行,突然,被旁边的小男孩故意伸出一只脚绊倒,随之瑶瑶狠狠摔到了水泥地上,放声大哭。

  让人诧异的是,在听到哭声后,瑶瑶的妈妈非但没有停止拍摄,也未斥责小男孩,而是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不仅如此,当见状不忍的网友在评论区提醒:“小男孩类似这样开玩笑已经好多次,这样的行为太危险”时,其母亲却不以为意地回复称:

  “上次这样没拍到,说让这个轻轻地弄,但是小孩不会是我教的”。

  

  在孩子妈妈用一句“上次这样没拍到”将摆拍坐实后,舆论迅速发酵,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网红萌娃的账号可以说是令人越扒越心惊。

  有网友梳理了过往视频发现,“摔跤”似乎已是瑶瑶的“经典桥段”,在“瑶一瑶”账号中,类似摔倒视频多达十余条,甚至有人剪辑合集称“摔倒已成固定剧本”。

  前不久新年的视频,瑶瑶穿得很薄,大晚上的,为了拍新年祝福的视频小手都给冻得红红的。

  脸彤红,手彤红,脸上还有泪痕,疑似反复拍摄所致。

  

  还有网友质疑瑶瑶四岁了却还没上幼儿园,成为了父母拍摄短视频的“摇钱树”。

  面对质疑,瑶瑶母亲很快便在微博发布了长文进行回应,在回应中,她不但表示自己认为小孩“摔摔打打才能皮实”,更是强调“如果我真的为了挣钱连孩子身心都不顾了,我一定会比现在挣得多十倍”。

  

  某种程度上来说,“晒娃”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普遍现象,但当泼天的流量席卷而来,不少父母便在金钱的诱惑下将未成年人置于“商业的中心场”,“晒娃”也就成了“啃娃”。

  其中可探讨的空间是巨大的,其中最值得质疑的便是当儿童深陷“网红圈”,沦为“赚钱工具”,这于法于德于情于理似乎都是有悖的。

  而今天,这样的恶果正在放大。

  

  

  

  在当下短视频的黄金时代,一张稚嫩的脸庞可能比任何广告牌更值钱。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提出广告创意的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和动物(Beast)‌。因为它们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

  瑶瑶在抖音这一平台上已累积了超过2100万粉丝,发布的视频作品均能轻松实现百万观看。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瑶一瑶小肉包”账号1-20秒广告报价40万元,60秒以上高达55万元,远超90%同级达人。

  据报道,抖音“瑶一瑶小肉包”、“瑶一瑶的爸比妈咪”两大账号近一年来共发布了30条广告视频,其中名创优品、麦当劳、OPPO等品牌赫然在列。

  还有媒体指出,瑶一瑶账号近3个月的广告收入或超240万元,而由此估算,其年收入有可能超过1650万元。

  

  

  

  更讽刺的是,“瑶一瑶小肉包”商标已被多方抢注,涉及服装、医药、通讯等多个领域,连本名“杨亦瑶”也沦为商标争夺战中的筹码。

  这一切,都在孩子懵懂的眼神中悄然完成。

  

  至此,瑶一瑶的短视频也从“记录成长”变成了“生产内容”,而父母则扮演着“经纪人”角色,用孩子的纯真换取真金白银。“记录成长”的温情面纱下,藏着一本冰冷的账本。

  

  当商业流量侵占了瑶一瑶的童年边界,当孩子的天真成为算法推荐的“萌点”,当摔跤的哭声被剪辑成“爆款密码”,我们不得不追问:

  流量诱惑下,谁在消费孩子的童年?

  当童年成为生产资料,谁来守护孩子“无价”的成长权?

  

  

  

  2019年,3岁女童妞妞因拍摄时疲惫走神,被母亲当街踢踹,监控视频曝光后引发全网愤怒。

  

  想象一下自己三岁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对会大哭大闹。有孩子的母亲也会懂,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就爱动爱闹,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也很“脆弱”,家长根本舍不得打骂。

  谁能想到,可爱乖巧的妞妞背后的成长,要要经常工作超过10小时。如果表现出“累了”或者“不配合”,就会被严厉管教。

  

  这种事情数不胜数——三岁女孩被喂到70斤做吃播,五岁幼童对着镜头大谈“渣男哲学”,换牙期的孩子熟练带货……

  

  当同龄人在幼儿园快乐地堆积木、玩泥巴时,他们却必须学会精准控制面对镜头时的表情;

  当其他孩子撒娇哭闹会被哄劝,他们的眼泪却可能被母亲要求“再真实一点”。

  这就如同19世纪的童工问题,只不过流水线从纺织厂搬进了直播间。

  这些荒诞的场景,不仅是流量算法选中的“爆款密码”,更是短视频时代的常态。

  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言:“当童年被脚本绑架,自我意识便成了奢侈品。”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利用儿童进行有害身心的表演;早在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便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但现实却充满漏洞。MCN机构以成年人身份为未成年主播注册账号便轻易躲过。

  法律的红线在流量狂欢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心理学中的“镜映理论”指出,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神确认自我存在。

  但当母亲的眼睛始终藏在镜头之后,当她的情绪反应取决于视频数据而非真实互动,孩子将逐渐学会用“被观看的自我”替代“真实的自我”。

  长期被摆拍的孩子会逐渐用“表演型人格”覆盖真实自我,在镜头关闭后陷入身份真空,最终导致情感麻木与存在性焦虑。

  这种长期的角色扮演不仅消耗他们的心理能量,还可能阻碍他们探索和发展真实的个性和兴趣。

  真正的童年不应活在滤镜和剧本里,孩子的价值在于存在本身,而非点赞数换算的货币价值。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警示:「将他人工具化,本质是主体性的谋杀。」

  当我们把孩子变成「人形提款机」,不仅透支他们的童年,更是在扼杀独立人格的萌芽。

  真正的育儿之道,是把镜头对准孩子的过程,变成帮助他们寻找自我主体性的旅程——这或许才是抵御工具化最坚固的铠甲。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22: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