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爱泼斯坦名单没来 大戏开场 FBI挡住的真相是什么

京港台:2025-3-1 07:05| 来源:队长手记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爱泼斯坦名单没来 大戏开场 FBI挡住的真相是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爱泼斯坦在狱中“自杀”时,全世界都在等待一个答案。六年后的今天,美国司法部用百页“黑卷”,给出了最讽刺的回应。

  2025年2月27日,美国司法部官网突然更新,号称“揭开权贵黑箱”的首批爱泼斯坦案文件终于公开,然而,点开文件后,全球网友集体傻眼:飞行日志、涂黑名单、性玩具清单……

  

  什么概念?公布的200页文件中,90%是早已被媒体曝光的旧料,剩下10%要么整页“留白”,要么就是被涂黑到“连亲妈都认不出”的抽象画。

  而真正的猛料,比如飞行日志中的权贵名单、性交易客户信息、监控录像证据等,依然是个谜,司法部长邦迪承认,FBI手握数千页未提交文件,却以“机密”为由拒绝交出。

  

  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起2019年爱泼斯坦离奇死亡的“巧合”:监控故障、狱警瞌睡、尸检存疑……一套标准化的“灭口流程”。如今文件公开,只是再现了相似套路:关键证据消失、责任部门互踢皮球、公众情绪被“挤牙膏式”爆料消磨殆尽。

  意料之中的,这场号称“史上最大揭秘”行动,终究只能是“皇帝的新衣”。但咱们也得想想,美国司法部的透明承诺,为何只敢放“马赛克”?司法部与FBI互甩黑锅的闹剧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首先,爱泼斯坦案最吊诡之处,在于它撕开了美国精英阶层的道德遮羞布,却无人因此倒塌。已披露的170余名关联人物中,从克林顿、安德鲁王子到科波菲尔,个个安然无恙;特朗普(专题)虽被法庭文件提及,但司法部坚称“无不当行为”。

  而这背后是一套精密运作的“脱罪机制”,权贵们以“社交往来”为名模糊犯罪边界,司法系统用“证据不足”搪塞调查,媒体则以“保护隐私”,淡化舆论冲击。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常规操作,更值得玩味的,是政治角力。共和党高举“透明正义”大旗,推动《防止爱泼斯坦文件销毁法案》,却被民主党抨击为“政治作秀”。

  司法部长邦迪一边痛斥爱泼斯坦“恶心”,一边甩锅FBI“交不出文件”;FBI局长帕特尔则高喊“新时代来临”,转头却被曝内部有人连夜删档案。

  再回想2016年“邮件门”事件,正是FBI突击公开希拉里邮件,震动大选;而此次说要公布爱泼斯坦文件,也是选在特朗普竞选连任的关键节点。

  种种件件结合起来,真相已经太明显了:“爱泼斯坦案从来就不会有什么解密,它的存在,只是在给驴象两党发‘免死金牌’!”

  再往深里说,爱泼斯坦案直揭美国司法体系的深层悖论。很简单,当权贵利益与党派斗争交织,真相便成了可交易的筹码,而两党虽看似势同水火,实则共享同一套游戏规则。说白了,爱泼斯坦案早已不是一个人的罪恶,而是一个系统的溃烂。

  而它之所以引发全球网友强烈共鸣,恰因其揭示了权力腐败的普世性。从美国“萝莉岛”到韩国“N号房”,从澳洲教会性侵到英国BBC丑闻,性剥削与特权勾结的阴影遍布全球。  

相关专题:FBI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3 17: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