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内蒙发现22万吨“钍”矿 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

京港台:2025-3-2 23:51| 来源:牲产队 | 评论( 22 )  | 我来说几句


内蒙发现22万吨“钍”矿 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很多人一看这个消息,蒙圈了。这啥玩意儿啊?怎么就够14亿中国人用2万年了?什么是“钍”呢?这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发现。不过,那时候太早了,是1815年。瑞典人虽然发现了“钍”,却不知道怎么用。

  

  第一个去研究“钍”,并应用的国家,是美国。1965年,美国就造出了全球第一座“钍基熔盐堆”。可这座“钍基熔盐堆”仅运营了4年,就被关闭了。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在美苏军备竞赛下,美国更想要造“大伊万”那种超级核弹。可造核弹,“铀”元素更合适,爆炸威力更大。而“钍”元素,过于稳定,不适合造核弹。

  那“钍”元素适合造什么呢?一个是,核电站。另一个是,核动力装置。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更注重安全。大家会发现,现在的核电站主要都建在沿海地区,像日本(专题)福岛核电站、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法国科尔马核电站等,都位于沿海地区。为什么?因为现在的“铀燃料”核电站,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给核设施降温。所以,建核电站,跟种地一样,离不开丰富的水源。

  

  可水源丰富的地方,往往农业发达,工业规模大,人口还特别密集。这就造成,大家都支持建核电站,但都不支持核电站建自己家门口。因为安全隐患太大了,是当地居民所无法承受的。这时候,就需要“钍基熔盐堆”了。“钍基熔盐堆”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个,它不会爆炸,很安全。钍基熔盐堆使用熔化的氟化盐作为载热工质,在常温下为固态,随着温度升高变成液态,当温度达到1000℃及以上则变成气态。因此,反应堆的放射部分处于常压状态,即使容器被烧穿也不会爆炸。

  另外,反应堆底部有一个冻结塞,当堆芯温度超过预设值时,冻结塞会溶解,放射性熔盐流入应急储存罐,核反应自动停止,熔盐冷却变成固体,不会扩散,也不会泄露‌。它能彻底杜绝核泄漏风险。

  

  第二个,它不依赖于水冷却,而使用专门的液态冷却剂,对水的需求很小。这就让它不需要建在沿海地区了,可以直接建到内陆地区。比如没有人的荒漠、戈壁滩等无人区。

  第三个,它的核废料放射性比较低,半衰期也短一些,安全性高得多。

  综合来说就是,以后搞核电站,就不需要往沿海大城市搞了,直接安排到大西北的荒漠里去。甘肃、宁夏、新疆等地,都可以修建“钍基熔盐堆”核电站,搞西电东送,既安全,又稳定,还能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那为什么22万吨“钍”矿,能让14亿中国人用上2万年呢?核心就在于,它能释放的能量太大了。一吨钍,就相当于350万吨煤炭。像即将在甘肃武威开工建设的全球第一座“钍基熔盐堆”核电站,每年仅需消耗钍矿一吨,就相当于铀矿数十吨了。

  

  而且,搞这种“钍基”核电站,成本很低。它的发电成本仅1毛钱。那除了发电,“钍基”核电站还能干嘛呢?主要就是搞核动力装置。它是一种天然的小型反应堆,很适合用来做核动力装置,比如安装到核潜艇,核航母等。有了这玩意儿,中国造核航母,就没有技术瓶颈了。

  此外,考虑到AI算力,电动汽车等,都需要海量的电力供应。中国已经开发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了,但这远远不够。中国还需要用核电,去替代火电,就需要建造更多,更安全,更可靠,更充沛的低成本“钍基熔盐堆”核电站了。它能让中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也能助推中国加速能源转型。

  油不会被淘汰,但未来一定属于电!  

 

相关专题:内蒙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 13: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