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学雷锋宣传再起,官媒造势网民冷淡

京港台:2025-3-6 22:23| 来源:RFA | 评论( 12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学雷锋宣传再起,官媒造势网民冷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官媒再次掀起“学雷锋”宣传热潮。

  近日,中国官媒再次掀起“学雷锋”宣传热潮,各地社区、企业纷纷响应。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社交媒体上,“学雷锋”话题鲜有讨论。有学者指出,雷锋形象长期被塑造为官方宣传工具,难以真正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今年3月5日是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2周年纪念日。近年来,学雷锋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央视新闻等中央级媒体与中宣部纷纷发表倡导民众学雷锋的文章,并宣传各地开展的雷锋纪念活动。

  民间反应冷淡 学雷锋是否脱离现实?

  江苏网民李蒙本周四(6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普通百姓对“学雷锋”宣传普遍缺乏兴趣:“现在推广学习雷锋,但在现实环境下,普通人对此并不买账。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说真话、做善事,帮助别人未必有好结果。”

  据新华社报道,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志愿者为网约送餐员和快递骑手提供免费体检;在江苏宿迁泗洪县,政府组织儿童学习助人为乐;湖南岳阳雷锋家乡强化文明实践,企业单位参观雷锋事迹展览……一系列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如何?是否会成为“任务式”或“仪式化”的活动?

  李蒙进一步表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长期坚持的善行,而非一次性的公益展示。然而,在一些地方,学雷锋活动仍局限于特定纪念日,呈现出“一阵风”的特点,缺乏持续性。

  学雷锋与现实社会的落差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涉及贫困救助、养老保障、劳动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雷锋精神强调的无私奉献,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是否还能被年轻一代广泛接受?

  山东网民卢女士对本台表示,现实中已少有人关注雷锋,因此官方特别倡导学雷锋精神:“基本上没有人做,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很多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要求学雷锋)要群众去做。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些东西不值得推敲,发现全是假的。谎话说了一百遍,他们自己信。”

  相比官媒的热烈宣传,社交媒体上的反应较为冷淡。在中国微博热搜榜上,未见与学雷锋相关的内容,反而是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央视采访时谈及行业内卷现象,引发网民广泛讨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报道多聚焦正能量叙事,而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探讨较少。例如,如何在经济压力下让志愿服务持续?如何让学雷锋不仅是道德倡导,而成为制度性安排?这些问题鲜少在官媒报道中得到深入分析。

  倡导学雷锋是否意味极权主义回归?

  学者陆沉渊认为,号召民众学雷锋可能是一种极权主义回归的信号。他对本台表示:“换句话说,就是宣传虚幻的道德偶像,试图借助于过去的宣传模式来重塑社会道德。然而,这注定不会有实际效果。”

  他还说:“雷锋他的那些行为,包括照片都是摆拍的,稍微有一点智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虚假偶像怎么能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没有任何可能性。”

  旅美博士唐茂琴对本台表示,中国的志愿者行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持续。她认为,与其高调宣传学雷锋,不如建立完善的社区义工制度,使志愿服务成为日常社会实践,而非依赖特定人物的宣传造势。

  有舆论认为,中国若要真正提升社会公益精神,政府应更注重制度建设,而非依赖对特定人物的宣传造势。雷锋精神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仍有待观察。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07: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