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人脑晶片”植入一年后,瘫痪病人过得怎么样?

京港台:2025-3-24 22:21| 来源:BBC中文网 | 我来说几句


“人脑晶片”植入一年后,瘫痪病人过得怎么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对诺兰·阿博(Noland Arbaugh)来说,脑中植入一枚能将思想转化为电脑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2024年1月,在瘫痪八年之后,这位30岁的男子成为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神经连结)首位植入该装置的人。

  这并非世上首枚此类晶片——也有其他公司研发并植入了类似装置——但由于Neuralink的创办人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使得诺兰的案例格外受到关注。

  不过诺兰说,重点不在他自己,也不在马斯克,而是科学本身。

  他告诉BBC,他知道自己参与这项实验有风险,但“无论好坏,我都能帮上忙”。

  “如果一切顺利,那我就能帮助Neuralink的发展,”他说,“即使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也知道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

  “没有掌控,没有隐私”

  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诺兰,在2016年一次潜水事故中瘫痪,肩膀以下失去活动能力。

  他的伤势严重到让他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学习、工作,甚至无法打电动游戏。

  “你完全无法掌控,也没有任何隐私,真的很难熬,”他说。

  “你必须学会依赖别人做所有事。”

  Neuralink的晶片则有望让他部分重拾过去的自主能力,因为它让他能用意念控制电脑。

  这种技术称为“脑机介面”(BCI),原理是侦测人类思考移动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并将之转译为数位指令,例如移动萤幕上的游标。

  这是个复杂的领域,科学家已研究了数十年。

  马斯克的加入,无疑让这项技术以及诺兰本人成为媒体焦点。

  这也帮助Neuralink吸引大量投资,同时也引发关于这种高度侵入性手术的安全性和意义的质疑。

  当诺兰的晶片植入手术公布后,专家们称之为“重大里程碑”,但也警告需时间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在马斯克擅长“为自己公司制造话题”的背景下。

  马斯克当时在公开场合对此反应低调,只在社群媒体上简短写道:“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电位反应值得期待。”

  但据诺兰说,这位亿万富翁在手术前后都有与他交谈,实际上要乐观得多。

  “我想他和我一样,对于能开始这项计画感到兴奋,”他说。

  尽管如此,他仍强调Neuralink的意义远不止于马斯克个人,他自己也不把它当成“马斯克的装置”。

  考虑到马斯克在美国政坛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有争议,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这么认为,还有待观察。

  但有一点无庸置疑:这个装置对诺兰的生活已产生巨大影响。

  “这根本不可能吧”

  诺兰说,手术苏醒后,他一开始就能透过想像动手指来控制萤幕上的游标。

  “老实说,我完全不知道该有什么期待——听起来太像科幻小说了,”他说。

  但当他看到自己的神经元在萤幕上产生反应,身旁围绕着激动的Neuralink员工时,他说“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自己可以单靠意念控制电脑。

  更棒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晶片的使用能力越来越强,现在甚至能下棋和玩电动游戏。

  他说,“我从小就是玩游戏长大的,”但成为瘫痪患者后,这是他“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现在我又能打败朋友,这根本不可能,但它发生了。”

  诺兰是这项技术如何改变人生的有力见证人,但它也存在隐忧。

  “主要问题之一是隐私,”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神经科学教授阿尼尔·塞斯(Anil Seth)说。

  “如果我们输出大脑活动数据……那我们就不只是让别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甚至可能让人窥探我们的想法、信念与感受,”他对BBC表示。

  “一旦大脑的内在世界被存取,那个人就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诺兰所担心的。他反而希望晶片能有更多功能。

  他告诉BBC,他希望未来能用这个装置来控制轮椅,甚至是某种未来感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的技术尚未达到那个程度,它的使用过程也并非完全顺利。

  曾经,晶片与大脑的连线出现问题,使他完全失去对电脑的控制。

  “说真的,那真的是让我很沮丧。”他说。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再用Neuralink(的晶片)。”

  后来工程师透过调整软体修复并改善了连线,但这次事件凸显了专家们长期对该技术限制性的担忧。

  庞大商机

  Neuralink并非唯一一家试图把数位科技植入人脑的公司。

  例如脑机接口初创公司Synchron,其推出的Stentrode装置旨在帮助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且植入过程比Neuralink更不具侵入性。

  它无需开颅手术,而是经由颈部的颈静脉植入,再沿血管送达大脑。

  如同Neuralink,这个装置最终也是连接到大脑的运动区。

  “它能辨识一个人有没有在想着点击手指,”技术总监瑞奇·班纳吉(Riki Bannerjee)说。

  “通过侦测这种差异,就能创建出我们称之为‘数位运动输出’的讯号。”

  这些讯号接着会转为电脑指令,目前已有10位使用者。

  其中一位名叫马克(Mark)的使用者(他不愿公开姓氏)告诉BBC,他是全球首位能用此装置搭配苹果Vision Pro混合实境头戴式电子装置的人。

  马克说,这让他得以“虚拟旅行”到遥远地点——从在澳洲的瀑布中漫步,到漫游新西兰的山峦。

  “我可以看到未来这项技术真正改变瘫痪者或其他患者生活的可能,”他说。

  不过对诺兰而言,Neuralink晶片仍有一个限制——他同意参与一项为期六年的研究,安装期限到了之后,前路就变得不太明朗。

  无论未来如何,他相信自己的经验可能只是这项技术潜力的冰山一角。

  “我们对大脑的了解仍是少之又少,而这让我们得以学习得更多,”他说。

  雅丝敏·摩根-格里菲斯(Yasmin Morgan-Griffiths)亦有参与本报导。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18: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