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张维为:第四波“中学西渐”席卷全球

京港台:2025-4-1 04:27| 来源:HK01 | 评论( 18 )  | 我来说几句


张维为:第四波“中学西渐”席卷全球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在内媒《观察者网》3月31日发表专文指出,世界正迎来第四波“中学西渐”浪潮,中国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速度和形式向外扩散,对全球思想与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了“中国模式热”,全世界对中国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第四波“中学西渐”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的一切知识的传播。

  张维为指出,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波“中学西渐”。第一波出现在16至18世纪,包括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第二波发生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罗素、杜威等哲学家访华,反思西方文化危机;第三波则在二战前后,李约瑟等学者从中国哲学中寻求对人类文明危机的解答,并推动《世界人权宣言》纳入儒家“仁”的精神。

  如今,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先进科技产业、文化自信和全球治理理念为支撑,开启第四波“中学西渐”。张维为强调,这波浪潮至少具有四大特征:“全方位、网络化、大众化、年轻化”。中国年轻人透过短影音、动漫、电竞、网文、国潮等方式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国知识也随著中国崛起迅速外溢,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他认为,随著中国AI产业突破美国垄断、六代战机与无人机航母问世,再加上美国内部制度混乱,使这波“中国热”、“中国模式热”、“中学西渐”到新的高潮。

  节目《这就是中国》3月24日特别专场中,张维为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对谈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一个长期、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过程,强调中国需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吴新文表示,过去“中学西渐”受限于时空距离,多局限于精英阶层,而今普通的西方老百姓都可以来中国旅游,所接触的东西是原来难以想像的。吴新文强调,人类文明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互动,在量的积累基础之上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对于部分网民提出的“中国优越论”倾向,张维为回应称,中国人的文化中,例外的个案肯定哪儿都有,但在整个民众的层面,特别是领导决策层面,不会出现极端主义的情况。他认为,在面对西方话语攻击的当下,“矫枉过正一点没有关系”。 

  

  中国模式近年来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华社)

  他进一步指出,世界对中国制度、教育与科技发展兴趣浓厚,例如杭州的DeepSeek横空出世后,引发外国对中国政府、市场与创新环境的深入关注。“我们中国研究院一直强调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道路的原创性研究,觉得中国崛起是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以跟世界分享。”

  吴新文也表示,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有非常深厚的关联,不能简单拆分。中国讲制度优势时,也是在强调文明与文化的优势。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技向善”、“道学术器”框架有助于防止科技反噬人类。

  张维为总结指出,西方精英若要拥抱这波文明交流,需克服“鸵鸟心态与懒人思维”,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而非将现实简化为静态模型”。“这一波『中学西渐』可能会是长周期的伟大进程,它将伴随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整个进程,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是这个伟大进程的参与者与贡献者。”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3 22: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