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国几乎输掉了中美贸易战?“严重”后果曝光

京港台:2025-4-21 22:05| 来源:联合报 | 评论( 58 )  | 我来说几句


美国几乎输掉了中美贸易战?“严重”后果曝光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20日刊登以“假如中国赢得贸易战”为题的专文指出,川普政府自诩在对中国大陆贸易战占上风是错误观点,一来美国经济仰赖中国商品是一大弱点,二来中国汲取2018年经验早就有备而来,美国若把握传统盟友还是有赢面,可惜川普现在并非如此。一旦美国输掉贸易战,对中国武力犯台的经济制裁将失去吓阻力。

  这篇文章指出,川普目前的对中策略可能会强化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助长北京的军事气焰,并削弱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几乎接近输掉贸易战。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日前表示,“我们对中国的出口仅为他们出口到美国的1/5,所以他们注定输。”但这样的说法本末倒置,反倒说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

  在许多品类上,中国不仅是美国的最大供应国,也是全球供应的主导者,说明美国无法轻易从其他国家取得替代品。根据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专家米勒(Jason Miller)搜集数据显示,中国生产全球70%以上的锂电池、冷气与厨具;超过80%的智慧型手机、厨房家电与玩具;约90%的太阳能板与加工后的稀土矿物。

  要将这些生产转回美国,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涉及新创企业、建厂、建立全新供应链并训练大量劳工,且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相信高关税会长期存在。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失去美国市场固然造成伤害,但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中国可以将部分出口转向欧洲与东亚。北京也可以透过对内消费补贴,刺激国内需求,并资助企业保持营运。

  文中写道,这种贸易不对称让中国拥有经济学家波森(Adam Posen)所说的“升级优势”(escalation dominance),能在经济冲突中对对手造成更大伤害。

  当然,这项优势并非偶然,是中国多年来谨慎布局的成果。多位中国观察家表示,自川普在2018年首度掀起贸易战,北京意识到必须随时准备应战。此后,中国大量投资于能源、农业、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减少对美依赖,同时推动内需并开拓非美市场。

  北京同时也打造了一套经济反击武器库,包含目前已宣布禁止出口多种稀土金属;企图造成汽车、手机与军事工业供应短缺等。若情势进一步升级,北京可能会禁止苹果特斯拉等美企在中国市场营运。而终极手段则是“债务核弹”:中国是美国第二大外债持有国,一旦大规模抛售其持有的7,600亿美元美债,恐导致利率飙升、投资人恐慌,甚至触发金融危机。

  牛津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者谭叶凌(Yeling Tan)指出:“中国已为这场对抗准备许久。”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专家普遍认为若美国采取正确战略,仍有机会在贸易战有所赢面。但问题是,川普政府采取了相反方向。

  专文提出,美国一直有个秘密武器:盟友。如果美国能与欧洲、北美与东亚的传统盟邦联手,集体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同时彼此深化经贸关系,不仅能重创中国,使其无处可卖,也能降低自身损失。但这需要缜密规画与长期动员。

  不过,川普的作法几乎背道而驰,未投资美国制造、未循序推行关税、未提供企业清晰指引且朝令夕改。更糟的是,他没有团结盟国,而是不断喊话、交恶、加税。即便现在突然改变方向,试图建立“反中联盟”,恐怕也为时已晚。

  文中写道:哪个国家愿为一位既不讲信用、又常出尔反尔的“盟友”承担经济代价?

  贸易战的结果不只取决于双方施加的攻击,也在于谁更能承受痛苦。就这点而言,美国拥有一项优势:选民普遍支持对中国强硬。但是民意是否能掩盖物价飞涨与供应短缺的不满仍有待商榷。

  美中贸易战的结局可能是川普被迫退让,也许中方会提出象征性让步,给川普台阶下,诚如第一次美中贸易战。也可能是透过大量产业豁免条款,让“例外”比实际关税还多。

  文中最后提出,中国若在这场贸易战中取胜,不只将获得经济红利,也可能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对中鹰派长期主张,防止中国武力犯台的关键在于对中实施经济封锁的威胁。但若北京证明自己能承受这种压力,这项吓阻手段将失去信服力。中国更可能采取侵略行动,而美国政界也将丧失以经济制裁应对中国行动的意愿。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9 13: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