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没成为中国院士的屠呦呦 却当选美国院士

京港台:2025-5-3 11:44| 来源:联合早报网 | 评论( 31 )  | 我来说几句


没成为中国院士的屠呦呦 却当选美国院士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年9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该院在当地时间星期二(4月29日)公布了这一消息。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也是该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她因发现可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长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没有医学博士学位,也不曾出国留学,更不是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一度被媒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诺奖前,她在中国科学界几乎籍籍无名。

  国际上对她的认可也先于中国国内。例如,获得诺奖后,中国媒体和公众才意识到,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获得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是首个得到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此次她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人们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为什么屠呦呦至今仍不是两院院士?

  这一争议从她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就从未停歇。2015年诺奖揭晓后,屠呦呦接受《纽约(专题)时报》访问时说,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未能成功。“卫生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今天看来,屠呦呦所说的复杂情况,有历史争议,也有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在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保密项目中完成的。1969年,为帮助正在跟美军作战的北越找到抗击疟疾的药物,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亲自下令成立了“523”项目。

  1971年,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一种可能有效的活性成分,次年,团队提取出该活性成分并命名为“青蒿素”,并对外公布研究成果。在强调集体的年代,屠呦呦只是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青蒿素的发现也是集体成果。

  《环球人物》报道,获得诺奖前,屠呦呦四次申报院士都没成功,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多年来被强调是集体成果,与青蒿素有关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评上院士。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的个人贡献才逐步获得官方层面的肯定——2017年获颁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又被授予中国“共和国勋章”。

  但在这一时期,屠呦呦仍然不是两院院士,则与中国现实的院士评选制度相关。

  首先是年龄,两院院士一般需要在65周岁以下,屠呦呦在2015年获诺奖时已年满84岁,在多数评审眼中已属“超龄”。学术自媒体“知识分子”说,这一规定并不是严格限制,但也为高龄候选人增选院士制造了障碍。

  其次是,中国院士评选,不仅在提名阶段需至少两名在籍院士推荐,还涉及到在籍院士的投票表决。这个过程一直被诟病涉及人情世故、圈子文化,而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屠呦呦一直不善交际,性格直率,也不会拍马屁。或许,这也是她没能当选院士的复杂情况之一。

  当然时至今日,屠呦呦有没有院士头衔,都不影响她的地位和贡献。

  但当她以95岁高龄当选美国的外籍院士,还是发人深省:学术荣誉不该吝于对真正有意义的科学贡献作出肯定和表彰。

  这样比较起来,中国的院士头衔严格来说不是学术头衔,反而像个综合的行政身份。有网民调侃,院士落马的新闻屡见不鲜,印象中院士不仅要搞学问,更要“会当官”,屠呦呦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这样理解,屠呦呦落选院士,也就不奇怪了。

相关专题:美国,院士,屠呦呦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4 18: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