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打穿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过去数月,胡塞武装一再使用廉价无人机与简易导弹打击全球最繁忙的航运线,迫使美国海军投入数十亿美元应对。而他们所动用的,只是几架改装的民用飞行器与废旧电子零件。
在这里,战争不再需要大国许可,也无需高楼林立的军工厂。战争,已经变成一个程序包裹着愤怒,一块电池承载着意志。
胡塞的无人机,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隐喻:一颗小小的钉子,狠狠钉入了全球秩序的外壳。
一、战争的边界正在松动
不只是在红海之滨,类似的无人战争场景正在全球各地悄然上演。在乌克兰前线,FPV无人机如蝗虫般在战壕上空盘旋;在加沙街头,一辆汽车被无人机携带的导引弹头精准清除。
无人化战争,正在从战术边缘走向多个战场的现实主力。它不宣战、不对称、不依靠传统军力,也模糊了战争与非战争的界线。
然而主流的战争观念,仍滞留在“国家对国家、军队对军队”的旧逻辑中。这一落差,往往使人们难以意识到:战争的形态正在被重写,而战争的“状态”也正在悄然改变。
这不是传统战争的终结,而是其执行逻辑与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向;无人化并不意味着取代所有人力,而是以更低成本、更高频率、更小规模、扩展出更多模糊空间。
这种战争正从“突发性事件”转变为全球秩序中的“结构性要素”,深度嵌入国家安全、外交、经济与技术体系之中。不仅改变了国家间权力的运行方式,也重塑了我们对安全、边界乃至未来的集体预期。
战争从可识别的暴力行动,转变为一种弥散在全球结构中的持续机制。
二、无人战争的三个特征
无人战争的出现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武器更新,而是一场深层的作战逻辑变革。从各个战场的实践看,它至少呈现出三个关键特征:低门槛化、去中心化、非对称性增强。
第一,战争门槛的“平民化”
过去,发动战争意味着国家层级的资源动员:军队、工业、预算、外交授权等。如今,一套市售无人机加上开源控制系统,就可能对大型军舰或指挥车发动有效打击,引发战争。这种技术的“平民级可得性”,直接重写了战争的进入条件。
战争的执行者不再局限于国家力量。
第二,作战流程的“去中心化”
传统战争强调纵向指挥体系,现代无人战争则鼓励并行攻击、自主决策。
从乌克兰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到加沙、红海的点状袭扰,在这种战争中,作战方式正从集中型命令控制,转向多点分布式执行,战争的扩展路径更像分布式的数据网络,而非传统战争中坦克与大兵团的线性推进。
第三,力量对比的“非对称放大化”
无人战争降低了“弱者的开战成本”,提高了“强者的防御难度”。胡塞武装、车臣特种小队、乌克兰若干民兵化作战单位等非国家/边缘行为体,利用无人系统成功实施多起战略打击。而传统军队却要耗费数百万美元应对每一波“低成本袭扰”。
2025年4月,美军杜鲁门号航母在红海为规避胡塞武装发射的无人机和导弹,紧急转向,导致一架正在拖行的F/A-18E战斗机滑落入海,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这一事件清晰地揭示了低成本攻击所引发的高强度防御反应,及其对战争资源结构的深刻冲击。
无人战争的本质,不只是换了工具,而是打破了国家对战争的垄断。它将原本由国家主导的战争权力,裂解为一种多点涌现、低成本执行、跨平台协作的新机制。
三、平台与算法已成为战争的基础设施
战争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云端、代码、图像、坐标和权限中。技术平台、数据算法和商业通信系统,正构成新一代战争的“基础设施”。
在中东战区,行动情报通过Telegram加密传递;目标位置由GPS卫星定位;打击录像上传至YouTube,供传播与威慑;美军则依赖微软、亚马逊、Palantir等平台构建其图像识别与战术反馈系统。
在乌克兰,Palantir提供实时图像识别系统,微软Azure托管军方通信与数据,AWS提供卫星图像分析与数据备份。乌军作战端口完全嵌套在这些平台基础之上。
马斯克的星链提供前线通信支持,其服务区域的开启与关闭,甚至直接影响乌军攻防部署。
战争的部分关键权限,已被深度嵌入平台架构之中。星链对乌军部署的影响,即是明证。乌军的前线通信、导航与打击反馈等核心功能,均依赖该系统的服务开启与区域授权。
“平台权限即战争权限”的现实逻辑,正在现实战场上愈发清晰地显现。战争已不再是士兵对士兵,舰队对舰队,而是平台与平台、算法与算法的对抗。对网络结构、数据路径与节点协定的控制,已日益成为主导战争形态的决定性力量。
这种以平台为核心的作战逻辑,正通过更隐蔽但更具智能特征的武器系统进一步展开。以“金牛座”远程巡航导弹(Taurus)为例,它不仅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更配备自主图像识别与地形比对模块,在GPS信号中断或被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靠内建算法完成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实现远程精确打击。其核心能力并不在于“远”,而在于“自主”与“抗干扰”。
金牛座导弹近年来因援乌问题而成为欧洲战略争议的焦点,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类型武器的地缘政治分量。它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指挥-打击”链条,而更像是算法授权后的“智能攻击体”,意味着战争主动权正逐步从人手中转向系统结构本身。
这类武器,表面看仍属“有人决策、无人执行”的模式,但实际上其“任务自主化”程度已经越过传统边界,构成了战争技术架构中的第二层平台:算法-导航-决策三位一体。这不只是武器形态的演变,更是战争逻辑的结构重组。
四、技术逻辑下的秩序重组
传统国际秩序是依托国家、条约与主权构建的稳定结构,但无人战争所制造的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空间,正悄然侵蚀这一体系的根基。
谁是行为体?是否构成战争?应对是否合法?在无人系统的运作逻辑中,这些原本清晰的问题如今变得模棱两可,边界与规则日益模糊。
葡萄牙地缘政治学者布鲁诺·马西斯在《World Builders》中曾预见性地指出:“Geopolitics is no longer about controlling territory, but about creating worlds.”(地缘政治的核心,不再仅是控制领土,而是创造世界。)
这种转向标志着技术力量不再仅服务于国家,而开始主导秩序本身的构建。
在这一前景中,网络协议逐渐替代传统条约,平台权限正在重塑我们对主权控制的认知。例如乌克兰军方对星链区域权限的被动依赖,正是平台对主权行为边界施加影响的具体体现。前线通信、数据路径等关键技术节点,正在成为新的治理中枢,而算法则一步步设定现实逻辑。
因此,在技术逻辑的驱动下,战争本身也发生了悄然转化:它不再只是摧毁性的手段,而是开始成为建构世界秩序的一种方式。
五、无人战争与秩序的未来图景
无人战争可怕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火力强度,而在于它模糊了战争的边界。
攻击无需宣战,目标不再以坐标静态存在,而可能以身份特征、图像特征或信号模式被动态定义。作战者不一定知道打击对象的经纬度,却能由算法识别图像、信号或热源,实时发起精准打击。在加沙与乌克兰前线,无人机常借助图像识别与热成像技术,动态锁定“人形热源”或藏身目标,精确发动攻击。
这意味着,战争打击的逻辑,从“地理标定”转向“数据识别”;行为者不一定拥有主权、不披军装,却能透过网络平台与无人系统制造战略性冲击。
它打破了我们熟悉的战争周期与责任体系,正在使战争变成一种长期存在、分布式蔓延的结构性背景状态。
战争已不再以突发事件的形式打断和平,而是以持续的技术态势,覆盖在时代之上。若我们仍以20世纪的词典理解21世纪的战争,下一场冲突的起点与走向或将变得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