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美国正在自毁高科技霸主地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德语媒体:美国正在自毁高科技霸主地位】
—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May 7, 2025
《新苏黎世报》认为,美国即将生效的《人工智能扩散框架》打击面过大,“只有当美国科技企业主导世界市场的时候,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才能得到保障。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是对这一主导地位的削弱,而从中受益的则恰恰是中国。”https://t.co/hRlchBt2UC
《新苏黎世报》认为,美国即将生效的《人工智能扩散框架》打击面过大,最终将助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南德意志报》评论写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最终只能由美国消费者买单,其中也包括离不开芭比娃娃的美国儿童。
《人工智能扩散框架》5月15日生效后,美国芯片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出口都将受到限制。《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美国捍卫自身高科技霸主地位的立场可以理解,但这种敌友不分的做法却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终会让中国从中受益。这篇题为《美国正在自毁科技霸权》的评论写道:
“科技是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这些最新举措的目的显然是要捍卫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并同时遏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尽管特朗普的做法看似合乎逻辑,并符合其一贯的立场,但细究之下却错误百出。因为美国在科技领域霸主地位的基础,恰恰是数十个盟友对美国技术的广泛使用。AI芯片等美国技术令盟友们从中受益,同时也强化了美国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新的出口管制却对这一庞大生态系统提出了毫无理由的质疑。而只有当美国科技企业主导世界市场的时候,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才能得到保障。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是对这一主导地位的削弱,而从中受益的则恰恰是中国。换言之,在就科技霸权展开的争夺战中,特朗普正在帮助中国从一名落后的挑战者,摇身一变成为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至迟从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的科技战就已全面展开。当时的特朗普政府决定禁止中国获取生产芯片的高端设备,因为中国能够借助这些设备生产出用于人工智能和军事用途的高端芯片。一年之后,特朗普又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发布了前所未有的出口禁令。”
传统盟友也成了嫌疑对象
《新苏黎世报》评论指出,截至目前,上述禁运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中国造芯片大约还停留在西方2018年的技术水准,中国企业仍不具备生产最高端芯片的能力:
“然而,美国显然已不再满足于这一现状,因而进一步加大了管控范围。从美国人的行事逻辑来看,这一策略似乎看上去很果断坚决,也保持了其一贯性。但此举实际上给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盟友以及美国本土的科技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最终也将损害美国的自身利益。
美国的AI扩散框架(AI Diffusion Framework)是针对盟友而设计的。拜登在其总统任期结束前推出了该规定。就目前的局势而言,特朗普想必将会执行前任留下的这一框架。该法规的目标是严格控制美国AI技术的扩散,防止其流向如俄罗斯、伊朗或中国等国家。框架中列出了18个‘可信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亲密盟友,但瑞士缺不在其列。对瑞士和其他一些未被列入可信名单的国家来说,5月15日之后进口美国芯片将变得异常困难。
通过《人工智能扩散框架》,美国将许多关系密切的盟友不加甄别的一律视为潜在嫌疑对象。美国人显然不相信瑞士当局有能力阻止美国芯片被转售到中国。瑞士以及其他所有‘不可信国家’,今后必须满足严苛的条件,才能继续不受限制地进口美国芯片。例如,他们必须向美国有关当局提供芯片最终用户的详细信息。至于有多少国家愿意且有能力遵守美国的上述规定,目前还无法断言。
但另外一种可能性则是,一些国家在用完了美国的进口配额之后,会转而投向中国。因为在许多芯片领域,中国的华为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美国的英伟达。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更希望依靠美国技术的国家,将会逐渐融入中国的AI生态系统。这将不可避免地提升中国在与美国的科技对抗中的地位。 ”
“两个芭比娃娃”政策
《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让美国民众付出代价,美国的孩童也同样不能幸免。这位身家数亿的美国总统前不久曾表示,美国的孩子们不需要几十个玩偶和几百只彩笔,有两个布娃娃和五只彩笔就足够了:
“特朗普‘两只布娃娃’政策的背后,实际上是他对其贸易政策失败的承认。毕竟美国的工厂几乎没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大幅提高产能,并以低廉价格为美国消费者生产出足够的布娃娃。这种情况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毕竟美国既缺工厂,也缺工人。当然,问题并不仅局限于芭比娃娃,也同样涉及沙发、鞋子和智能手机等其他商品。
最终为特朗普失败的贸易政策买单的,将是美国的消费者。就连特朗普本人现在也承认了这一点。美国民众现在必须学会节俭,但对美国这种立足消费的经济体来说,节俭恰恰意味着衰退。首当其冲的将是美国的最贫困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对他们来说,节俭并非一种选择,而是无助的现实。毕竟,节俭与美国梦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