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货架都要空了,小偷们还在疯狂作案 猛攻美供应链

京港台:2025-5-11 02:06| 来源:观察者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货架都要空了,小偷们还在疯狂作案 猛攻美供应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5月9日报道,近来,美国货物盗窃案激增,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正袭击卡车、闯入仓库和火车车厢,偷走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日用品。报道称,这些货物窃贼们,现在正以“惊人的速度”攻击美国供应链。

  报道称,在为期六个月的调查和采访后发现,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正在全美展开一系列货物盗窃案。

  2024年,跟踪行业盗窃趋势的机构Verisk CargoNet记录了3798起货物盗窃事件,报告的总损失接近4.55亿美元。该机构表示,已追踪到试图破坏美国供应链的犯罪集团,其来源地遍布32个国家。

  业内专家告诉CNBC,由于许多案件没有被报告,这个数字可能低于实际损失。许多接受采访的专家估计,美国每年因货物失窃损失接近10亿美元甚至更多。

  美国运输供应链安全和风险管理公司Overhaul估计,2025年,货物盗窃事件将增加22%。

  据Verisk CargoNet报告称,食品、饮料、家居用品以及电子产品主要攻击目标。

  “食品是可消耗的,证据会很快消失,”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全国运输业务负责人斯科特·康奈尔指出,“很难追查。如果你是一名货物盗窃案调查员,正在试图进行追回调查,证据会被消耗掉,对吧?或者会损坏。毕竟开心果上没有条形码。”

  报道称,根据警方和法庭记录,耐克运动鞋是货物窃贼的最爱。飞利浦个人健康消费业务(包括电动牙刷和剃须刀)供应链主管表示,最近,这个问题“明显增多”。

  今年2月,加州(专题)公路巡逻队拦截了一个货物盗窃计划。当时,警员们发现了五个装有Lacoste拖鞋的箱子。去年5月,运动服装零售商Lululemon位于加州安大略市的一个配送中心发生入室盗窃案,窃贼偷走了“价值超过一百万美元的Lululemon产品”。

  CNBC指出,上述一系列案件,都是美国货物盗窃案激增的典型案例。据分析,美国的犯罪网络利用旨在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技术,窃取大量产品。在入侵和跟踪物流网络,犯罪分子可以直接选定地点进行盗窃或抢劫,也可以利用伪造的发票,冒充合法公司员工,将货物转移。

  Verisk CargoNet机构副总裁基思·刘易斯表示,这种广泛存在的盗窃行为“风险低,回报高”。

  “这些人根本没法受到威慑,”美国物流公司Prosponsive Logistics风险管理主管杰瑞·雅各布斯表示,作为犯罪分子,“你躲在国外,只需要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这种诈骗”。

  雅各布斯告诉CNBC,他正在积极处理一起欺诈案。他说,罪犯窃取了他公司的身份,并预订了货物,并试图说服一家合法的货运公司来取货,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运送货物。他警告说,此类犯罪也会让普通消费者付出代价,因为货物盗窃会导致零售价格上涨。

  Overhaul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巴里·康伦指出,犯罪集团非常熟悉货物在美国境内的运输方式。“他们派人从网站上抓取信息,一旦他们看到想要的产品,就会在选定的地点发动攻击。而在短短几天后,这些产品就会进入供应链。”

  报道称,全美货物运输公司都在努力解决盗窃事件增加的问题。针对货物盗窃案的激增,今年4月,多名两党众议员提出了一项名为《打击有组织零售犯罪法案》的两党法案。该法案将在国土安全部内设立一个协调中心,负责打击货物盗窃和有组织的零售犯罪。但截至目前,立法悬而未决。

  就在全美各行业忧心货物盗窃案之际,美国消费品供应链正面临巨大危机。

  美媒Axios援引分析称,特朗普(专题)的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重要航运枢纽的货运量放缓,并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和供应链的破坏,最终影响美国国内运输和仓储、就业以及货架上商品的价格和供应。

  5月6日,洛杉矶(专题)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表示,近两天,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达洛杉矶港,其中装满了消费品。他指出,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下降了50%以上,同时警告说,“现在这些产品的价格比上个月暴涨了大约两倍半”。

  与此同时,美国人正继续购买此前存放在美国仓库的商品。但CNN提醒道,这些库存正开始耗尽。

  塞罗卡预测,届时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将大幅减少。他表示:“全球90%的贸易通过海运完成。在洛杉矶港,我们约有45%的业务与中国有关,包括家具、电子产品、电器、服装和鞋类……这些关税最终将体现在商品成本结构中,并由美国消费者来买单”。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1 06: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