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走后门找工作 肯定不会考虑当医生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以其精英化和高质量闻名于世,近期备受关注的“4+4”医学教育体系正是美国首创的一套机制,也是其培养医疗人才的重要一环。
所谓“4+4”培养模式,是指相关学生在接受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后,再前往医学院接受4年专业医学教育。获得医学专业博士学位(Doctor of Medicine,简称MD)后,才算拥有了迈入医师门槛的通行证——但想成为医生行医还远不够格。在美国,如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培养周期之长、成本之高、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
开局即地狱入读美国医学院,最基本的要求是申请者需要先完成本科教育,也就是“4+4”的前四年。报考医学院的学生,其大学课程通常要主修生物、化学等理科。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指出,典型的预科课程包括一年生物学、一年英语和两年化学(含有机化学);很多医学院还要求物理等课程,并通常要求大学主课全A,绩点达到3.9(一般满分为4)以上录取概率会更高。
以哈佛医学院为例,虽然并未限制申请人的本科专业,但要求其必须完成两年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化学课程,一年的生物学课程,还要拥有实验室经验,一年的物理学课程,以及一年涉及大量论文写作的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课程。同时,哈佛医学院也鼓励申请人完成包含微积分和统计学等的一年数学课程,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课程。
在哈佛医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对申请者提出如下几个宏观要求:
在本科阶段展现出生物和物理科学方面的天赋,但不排除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天赋;
如果在美国或加拿大(专题)以外完成学术工作,则至少在美国或加拿大接受过一年的大学或学院培训,未在美国或加拿大获得学士或高级学位的外国学生很少被录取;
展现出流利且细致入微的英语能力,因为医疗团队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至关重要;
学生在入学前必须完成至少三年的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此外,学生必须在入学前完成所有必修的先修课程。
满足这些优秀的学术背景后,申请人必须参加美国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相当于医学院的高考。
MCAT为标准化的电脑机考,整个过程持续7小时30分钟。题型均为多项选择题,考试包括4个部分:生物系统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生命系统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基础,批判性分析和推理技能,行为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基础。
想通过考试,你必须文理兼修。除了考查基础学科知识,MCAT还着重考查申请人解决科学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为美国各院校医学教育的同质化提供了基本保证。MCAT总分为528分,而作为申请者而言,其MCAT的成绩不低于500分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而从哈佛医学院历年录取的学生履历来看,其MCAT成绩大都不低于520分。
通过上述两个关卡后,申请人会收到医学院发来的面试邀约。面试由医学院自行组织,标准各有侧重。比如哈佛医学院就强调申请人的5类能力和技能,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运动能力、智力—概括技能、综合和量化能力,以及优良品行、社交技能和职业规划。通过面试的申请者,将会收到最终录取邮件。
美国顶级医学院的录取率大多低于5%,竞争异常激烈。而单就哈佛医学院而言,每年可能会收到六七千份申请,最终录取的学生不会超过200名,可谓是宁缺毋滥、优中选优。
想成功,先发疯“4+4”的第二个四年终于开始了。一般而言,美国医学院前两年的课程主要涉及基础医学,而在第二年的学业结束后,医学生需参加美国医师执照第一阶段的考试(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简称USMLE),主要考查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第三、第四年会进入临床轮转阶段,学习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科目。同样在此期间,医学生需参加USMLE第二阶段的考试,此阶段主要检验其临床知识的运用能力。
如哈佛医学院,MD项目共有两个分支,第一个是“健康医学与技术”(Health Sciences & Technology,简称HST),第二个是“途径”(Pathway)。“健康医学与技术”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型医生;而“途径”培养的则是未来的偏临床型医生。
以“途径”项目为例,其课程设置大概分3个阶段。
第一是临床实习前(preclerkship)阶段。学生在此阶段会主要学习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与行为学等基础核心课程,需完成口罩适配(每年)、基础生命支持(BLS,每两年重新认证)、HIPAA和OSHA等健康、职业类相关法规要求的培训,进行年度结核病测试,并确保所需免疫接种证明在有效期内,部分医院可能还有额外要求。
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临床实习(principal clinical experience,简称PCE)阶段,以实习轮转、临床专业课程为主。
最后则是实习后(post—PCE)阶段,以高级综合科学课程、临床选修课和学术研究项目为主。在各阶段之间均设有过渡课程,如临床实习前阶段的过渡课程可对接临床实习;post—PCE阶段设有准临床实习课程,为毕业后的临床实习做准备。
如果你有幸各项考核都通过(经常有人延毕),就能成功从医学院毕业,获颁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即MD的称号。至此,从本科到医学院毕业,总共需要8年时间。但想成为医生,这还没完。
毕业后,医学生要再经过1年的实习医师培训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第三阶段考试,考试最终通过、获得行医执照资格后,才可申请住院医师培训,也就是俗称的规培。
美国住院医生的规培时间因专业而异,一般为3-7年不等。他们工作学习任务繁重,除了每天参与日常医务诊疗工作外,还要跟着查房,完成规定的课程、科研——工作时长足以违反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法。但住院医生的这种工作状态似乎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经历,美国的相关管理机构也并没有对此作太多干涉。
考虑到长时间高压力工作确实会影响住院医生的健康和工作能力,“医学继续教育认证委员会”出台过一个规定,即住院医生连续4周,平均每周工作不能超过80个小时,连续4周内平均每7天要休息一天,连续最长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显然,这个规则并不是为了让住院医生更舒服,而是怕下手太狠闹出事。
不过住院医生虽然又苦又累,但起码已经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美国医疗类媒体公布的数据,美国住院医师的总体收入逐年增长,至2024年度平均年薪达7万美元——不过很多住院医生还是会抱怨,整个医院他们干的活最多,工资却可能还不如护士高。
综上,在美国,从本科入学到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医生,涵盖4年本科,4年医学院或7/8年双学位医学院学习,3-7年住院医师培训;想成为专业性更强的特定分科医生,如精神科、脑外科、儿科等,就还要再接受1-3年的专科培训。整套流程下来,10-20年不等,这期间基本脱产不说,还花钱如流水。
掐尖,再掐尖美国医学院的学费相当昂贵。以哈佛医学院为例,4年学习下来,仅学费就高达28万美元。如果延毕,费用还会进一步增加。
除了学费,还需要考虑生活费用、书本费、考试费等其他开支。生活费则因地区而异,每年大约在2-3万美元左右。相较于美国东部的其他城市(如纽约(专题)),哈佛所在的波士顿(专题)的生活开支并未到离谱的程度,但仍需准备超过3万美元。此外,MCAT考试费用约为300-400美元,USMLE各阶段的考试费用也在几百到上千美元不等。总体算下来,在哈佛医学院学习的总费用可能接近45-50万美元。
如果将进入医学院前的本科生涯开支也考虑在内,总开销还会更高。因此,在美国,医学生申请学生贷款以支付高昂的开销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许多人即便成为了真正的医师,也需要工作多年才可完全还清其欠下的学生贷。
所以严格来说,美国的“4+4”从来就不止“4+4”,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逻辑基本就是掐尖后再掐尖,能扛下来的人,既要意志坚定,又要对自己够狠,并且家底还不能太差。
当然,对于才华出众、勤劳肯干、想翻身改变命运的底层子弟来说,在美国当上医生无疑是最好的出路,这条路只能凭实力说话,并且其苛刻程度足以吓退一众想抄近道的权贵二代。而与这套苛刻的选拔培训体系相对应的,是美国医生领先全球的薪资水平,以及备受尊重的社会地位。